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你真的读懂了吗?
一曲新词一阕歌“浣溪沙”
一、西施浣纱 曲中留影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小庭花”“满院春”“东风寒”“怨啼鹃”等。《钦定词谱》以唐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可婉约灵动,亦可大气深沉,为词人们所常用,历代《浣溪沙》词共计5000余首。
“浣溪沙”调名,来自西施溪边浣纱的典故。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记载,勾践曾索求美女用来进献给吴王,在诸暨罗山找到卖薪女西施和郑旦,并在土城山教习。相传山边有一块石头,人们称为“西施浣纱石”。“浣溪沙”三字,“浣”即“浣衣、洗涤”;“溪”即“溪边”,一说指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苎萝山下的浣纱溪,一说指今浙江绍兴市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沙”,古通“纱”,指轻细之丝织物。
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作有咏史词《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借越女西施之典故,抒历史兴亡之感慨。词云: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本词上片述古,写西施入吴的不幸遭遇,遗恨不尽。据《吴越春秋》载曰:“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王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下片伤今,吴、越山河皆成过去,宫殿亦已荒芜,朝代更替,千古兴亡,唯有藕花菱蔓满湖。全词怀古伤今,在沧桑变故中,寄寓了对唐王朝衰微的慨叹,凄凉悲婉。
二、闺怨离愁 家国之悲
创调之初,《浣溪沙》词多写闺怨、离愁,风格婉转含蓄。代表作如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全词叙写离别相思之情,缠绵凄恻,哀怨动人。唐圭璋《词学论丛》评曰:“从己之忆人,推到人之忆己,又从相忆之深,推到相见之难。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相传韦庄怀念爱妾而作此词,据清代沈雄《古今词话》记载,韦庄羁滞蜀国时,有一位爱妾,姿色艳美,兼工词翰。后被蜀王以“教授宫人”为借口强夺而去。韦庄为追念爱妾而作《浣溪沙》等词,情意凄怨。
北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亦为写离愁别恨之佳作: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千古名句,全词融情入景,意境怅静悠闲,色调轻浅幽渺,委婉含蓄。
在闺怨、离愁之外,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则写国愁家恨,更显深沉悲痛。词云: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全词满含身世之感、亡国之悲。上片尤为沉痛,开篇即慨叹人生如梦,如风吹烛火,如飘飞蓬草,命运坎坷,辗转流离。世事变幻莫测,人世沧桑巨变,梦回故国却故国难寻,欲寻陈迹却物是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一句,是无奈,是悲慨,是愁恨难泯,怅恨难消。下片即景抒怀,写登临情状,池台空逝,楼阁向晚,寂寞凄凉,惨淡哀伤。全词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怀想与现实残酷对照,更显沉痛深切。
南宋词人张孝祥所作《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抒发家国之悲,则为此调豪放词之代表: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节荆州。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词人登楼观察边塞情况,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全词上片描写边塞秋景,水天空阔,边地苍莽无垠,鞘声红旗,一片军戎气氛。下片借景抒情,中原沦陷,无限悲辛,唯有借酒消愁,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和人民的思念之情。全词写词人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意境深沉,风格悲壮。
三、超越愁苦 哲理之思
宋代《浣溪沙》创作极为繁盛,如晏殊13首、欧阳修9首、晏几道21首、苏轼47首、贺铸25首、周邦彦10首、张孝祥30首、辛弃疾16首、韩淲36首。虽仍多闺怨、离愁之作,但题材范围大大拓宽,兼有哲理、山水之作,风格亦突破了婉转含蓄。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即为历代传诵之佳作: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全词伤春惜时,感慨年华飞逝,语言清丽自然,意蕴却深沉伤感。伤春之作本为寻常笔调,然而此词却独立不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不仅因其对仗工巧,声韵和谐,更因其寓意深婉,满含哲思。花凋春尽,时光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也无济于事,故云“无可奈何”;然而世间万物,消逝之中亦蕴含着重逢,燕归来,正是“似曾相识”。词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启迪:一切美好事物必然要消逝,但必然也会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亦为传诵佳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词上片写光阴易逝,人生苦短,聚少离多;下片借登临所感,抒发词人把握当前、超脱愁苦的人生态度。下片亦满含哲思,“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一句,意境开阔辽远,情思悲慨深沉。登临之时,但见满目山河,不禁使人思念远方友人;风吹落花,发现春天易逝,不禁使人更加伤怀。时空不可逾越,消逝之物不可复得,令人徒生悲慨。末句突转,以“不如怜取眼前人”大气作结,与其徒劳思念远人,哀伤逝去之物,不如珍惜眼前情谊,超越愁苦,达观处世。全词沉郁中有豁达,悲慨中蕴哲思。
苏轼亦有两首《浣溪沙》名作: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全词上片写清泉寺周围的幽雅风光,溪水潺潺,兰草萌芽,松间小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传来杜鹃声声。风光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片即景取喻,抒发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慷慨有声,昂扬振拔,富有哲理。全词表达了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虽处困境而仍豪情不减,老当益壮,自强不息,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曰:“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题曰“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当年三月,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被命迁汝州团练副使。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游访,岁暮到泗州,并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乞回宜兴修养。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因作此词记游。全词上片写早春游山之景,清新明丽;下片写清茶野餐之风味,充满春天气息。作者于残冬岁暮之中发现物象的新机,洋溢着生命活力。“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具有哲理性的命题作为词的结尾,自然浑成,照彻全篇,更加体现出词人的逸怀浩气,寄托着词人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作者:郭林丽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