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民俗 >

李倩茹、袁晓天:花与金属的艺术探索

时间:2021-11-28 14:19:04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李倩茹、袁晓天:花与金属的艺术探索

从即日起至12月20日,如果你路过成都天府新区麓山大道,不妨在“星耀美学生长馆”稍作停留,那里有一场美如梦幻的植物艺术与装置艺术联展正在举办。

两位参展艺术家李倩茹和袁晓天分别来自重庆和成都,都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

李倩茹

五彩基金的元老级人物

思考家庭和孩子,生命和孕育

有人工瀑布流入的水景池内,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组镜面基座巧妙地将自己融入了周围环境——镜面映照出其下流动的水,仿佛一支支抬升起来的水柱。而基座上是弯曲缠绕的枝条,其间缀满果实,状若一个个鸟巢。

这是花艺设计师李倩茹的作品《巢》。从作品的英文名“HOME”可以看出,她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基于鸟巢的造型艺术,更蕴含着有关家的温暖寓意。

“其实这个造型也有对女性子宫的隐喻,所有人类生命最初的孕育之所。枝条间装点的果实,代表着孕育之初的小小生命。”李倩茹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女性艺术家总体对身体、生命、家庭和童年等题材比较关注,有种种细致的观察。”

毕业于川音美院油画系的李倩茹,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身份,主要是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五彩基金(以下简称五彩基金)的副秘书长,她自2009年五彩基金成立之初便为其工作,是基金会的元老级人物了。

五彩基金的发起人是著名当代艺术家周春芽: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周春芽想通过艺术培训的方式帮助一些因地震而致残的孩子们,既培养他们的创作技能,也给予他们更多自信,让他们在日后的人生路上独立自强地走下去。

如今,五彩基金在四川省内外已经有了20个教学基地,先后资助和培训了数百名残疾青少年。就在本月初,五彩基金还为其11位优秀学员在蓝顶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无障碍”的艺术联展。

李倩茹也带记者去看了这场展览。我们在展厅里一边走,她一边指着墙上的画作,骄傲地介绍着它们的创作者的故事——有的是脑瘫,有的截肢,有的患自闭症;有的考上了大学,多数都找到了工作,结婚生子……虽然其中有些学员的年龄和李倩茹差不多大,但在她口中都被爱怜地称作“这个孩子”。

名字优雅的花艺设计

其实是个体力活

这位喜欢孩子、热爱艺术的老师,对有关审美与艺术的教学工作有着取之不竭的热情。除了在五彩基金的教学工作之外,李倩茹毕业后也在川音美院留校任教多年,后来开设了自己的艺术教学工作室,学生们来自各个年龄段——学龄儿童、中年人、退休人员。

她自己亦在不断地持续学习中。从美术院校毕业,只是她艺术之路的起点。疫情之前,只要时间允许,李倩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国内外著名美术馆参观学习。2017年,她在欧洲转悠了一个多月,在德国看了卡塞尔文献展,也去了巴黎的卢浮宫和奥赛美术馆,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一座座艺术殿堂里。“看惨了!”她过瘾地感叹。

从2017年开始,李倩茹跨入了花艺设计领域。“我一直都喜欢花花草草这些,画画的一大主题也是花卉,所以渐渐就会关注到花艺设计。而且这些年花艺设计在国内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身边很多认识的朋友都在学。”

李倩茹告诉记者,高规格的花艺设计所涵盖的学术内容很广,门槛也很高——绘画、建筑、设计、植物学、景观学……这些领域的知识都需要。“大多数人所熟悉的那种插花,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门类,我们叫商务花礼。”她提到正在许燎源博物馆展出的安仁双年展上日本草月流派的作品,就属于更高规格的花道艺术设计。

2018年,李倩茹报考了世界顶级花艺设计学院--AOF国际花艺大师学院(Academy of Flowerdesign)。学院分别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和瑞士苏黎世设有两所分校,前些年在中国昆明也设立了一处教学点。李倩茹这几年一直定期去昆明上课,平时就在成都的工作室里温习、摸索,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明年就要毕业的李倩茹说,每年只有50%的学员可以顺利通过毕业大关。需要完成的作品包括规定作业和自主创作——规定作业里包括一个直径达1.5米的巨大圆球状花束,名叫“追梦”;自主创作部分则包括两套立体花艺装置作品和展陈设计图纸等。“花艺设计听起来很优雅,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李倩茹笑着说,“因为几乎全都要靠双手完成,作品体量通常都不小。比如那个巨大花球,像我这种长期坚持锻炼、做俯卧撑的胳膊,才能勉强一次握得住一百多朵花。”

袁晓天

在巨幅《睡莲》前流下的眼泪

让她发现内心深藏的艺术之火

“星耀美学生长馆”室内的空间,被另一位女性艺术家袁晓天的装置作品装点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轻薄透亮的金属细丝网上,烧灼着女性的名字与花卉的图案;层层叠叠的深色格子架上,不经意敞开一个缺口,一串串玉色小花轻盈地缠绕在缺口处,金属丝网做成的花瓣上,也有微微的灼烧痕迹,斑驳浪漫。

这几件作品,都是袁晓天2019年从川音美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后陆续创作的,她的导师是著名艺术家何多苓。在此之前,袁晓天的身份是留学纽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及珠宝设计师,有自己的原创珠宝品牌“TIANNA YUAN”。

在纽约留学期间,袁晓天的住处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不远,她经常和同学朋友们去馆内参观,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也是她多次造访的艺术殿堂。“纽约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太多了,惠特尼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各处的展览一场接一场,一年到头眼睛都不得闲。”

袁晓天当初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是市场营销,逛美术馆原本只是学业之余的艺术熏陶,但不知不觉间,她发现艺术对自己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泛泛的欣赏。

记忆中很清晰的一个画面,是她第三次欣赏MOMA的馆藏珍品、莫奈的巨幅油画《睡莲》时。她看着水面上的云影与睡莲,看着幽深湖面的光影变幻,忽然一瞬间被深深触动,泪水不自觉流淌下来。

她很清楚当一名职业艺术家有多难,更何况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袁晓天申请了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想从这个角度接近艺术。然而,在学习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她感到服装追求的大多是当季潮流,很多人穿过一季之后就不会再穿了。

“除非是做高级定制,不然服装主要还是一种消耗品。”袁晓天说。与之相比,珠宝则是一种可以传承的艺术,于是她转而开始学习珠宝设计。但对纯艺术的兴趣依然如小火苗一般,在她心中跳跃燃烧。

令她惊喜的是,同样是在离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历史悠久、门槛也不高的艺术专业学校——纽约艺术生联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该校成立于1875年,接受所有专业背景、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且对学历和年龄全无限定,学费也不贵,还常有艺术名家前来授课。袁晓天在这所学校为自己打下了艺术史和绘画方面的基本功,并更加笃定了自己对艺术的喜爱。

2015年回国后不久,袁晓天结了婚,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对艺术的渴望从未因家庭责任的加重而消失,她在怀孕期间也坚持去美院上课,并在2019年毕业后和导师何多苓以及邱岸雄、师进滇等知名艺术家一同举办了五人艺术展,从此在川渝艺术圈渐渐崭露头角。

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烙印在灵魂的丝网上

在此次双人联展展出的作品中,烙印了一个又一个杰出女性名字的《自由之路》,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袁晓天用灼烧的方式在金属丝网上,书写出上百位在历史上各个领域留下印记的杰出女性的名字,包括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其中也包括50多位女性诺奖获得者的名字。

袁晓天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她在诺奖官网上查询资料时发现:历年来的女性获奖者们专门被列入一份统计名单中。自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100多年过去了,截至2008年,只有35位女性获得过诺奖;截止202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7位。

在总数近千人的累计获奖名单上,虽然这个数字仍是绝对少数,但至少保持了不断增长。女性在历史进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弥足珍贵。

袁晓天迄今所有装置艺术作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都是金属丝网。这种看起来轻盈柔软、仿佛丝绸般的材料,是她当初为装修房子而逛五金机电城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它本身的用处应该就是很细的那种工业滤网。”袁晓天说,“打动我的是它所融合的矛盾感--金属给人坚硬冰冷的印象,但作为丝网的形态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柔软灵动。”

她用自己设计珠宝时常用的火焰小喷枪,在这些金属丝网上慢慢地烧灼出图案或文字。火焰的温度无形中赋予了金属丝网除坚韧柔软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近乎生命。

生活,以及与之相伴的磨难,给所有人的生命留下痕迹和沧桑。而在女性的生命中,这些痕迹往往格外明显。这种材料、工具与手段的交融及其所包含的隐喻,令袁晓天着迷。“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从一开始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材质和创作语言。”她说,“我接下来的创作也会继续使用金属丝网,我觉得这种材质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艺术表现力。”

采访快结束时,袁晓天说起自己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个问卷,关于女性最讨厌听到的某一类“劝说”。她笑着说,自己最讨厌的一句是:“将就吧(既然你都这个年纪了)!”对于这位起步虽晚、起点却不低的女性艺术家而言,她会手持火焰喷枪,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烙印在灵魂的丝网上。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卞立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