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民俗 >

成都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时间:2021-12-06 08:19:01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0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发现了从战国至明代的千余座墓葬……

12月5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第二场“走进考古现场·新川古墓群”成功举办。35位市民跟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天府新区工作站站长、新川考古项目领队左志强来到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新川考古工作站,一起探秘挖出半部“四川通史”的新川古墓群,亲眼见证了传说中的“白金三品”龙币,观看考古专业人员制作汉砖拓片。据了解,这是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从战国延续至明代

古墓藏着半部“四川通史”

2020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不仅发现了新石器末期的居址遗存,还发现了从战国至明代的千余座墓葬,时间跨度2000多年,其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转眼一年半过去,这处轰动一时的古墓群,后续整理与研究工作进展得如何?5日下午1时,35位市民在左志强的带领下,走进考古现场。

左志强介绍,2015年3月-2020年5月,为配合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的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5年里,从这些古代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文物,尤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市民亲眼见证

“白金三品”龙币

参观过程中,市民们对带有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汉代铸造的货币为何会出现外文字母?左志强说,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件“铅饼”应是“白金三品”之一的龙币。他说,历史上汉武帝发行“白金三品”,其实是在连年征战、开疆拓土、国家财政面临困窘时的选择,更像是一种巨额“虚币”,也引起了民间大规模的盗铸。“新川创新科技园发现的实物含铅量较高,因此命名为‘龙纹铅饼’,可能是民间盗铸时加了铅所致。这种巨额虚币最终只流通了5年就淡出历史舞台。”他说。

此外,那串可能来自海外的拉丝工艺玻璃珠项链——“印度-太平洋珠”,则可能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到成都,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广西合浦登陆后进入四川盆地,这进一步证明了古蜀地区早在几千年前就与海外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随后,左志强又带领大家来到工作站附近的新川古墓群考古发掘现场。位于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的屈家山Ⅱ号墓群中,以汉晋崖墓为主,发现大量三国两晋时期崖墓,为探讨成都地区汉晋崖墓演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墓群为何延续2000年?

尽量不占用可耕地资源

活动现场,有市民问:“为什么新川科技园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崖墓?”“汉晋时期,广都城就在这附近,人口众多,出于实际需要加之古人习惯将墓地选择在高敞之地,因此古人将墓葬区选择在了这里;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尽量不占用可耕地资源。”左志强回答。

左志强说,由于汉代墓葬厚葬成风,常遭盗墓贼光顾且不易保存,故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而墓群中幸存的一座完整的汉末三国墓,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墓葬是人类文明史较为特别的一种存在,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遗存的集大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既关乎生,也关乎死,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墓葬史也是一部人类生死观的文明史。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 【编辑:岳川】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