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减”遇到传统文化 中国学生课堂大变样
中新网银川3月27日电 题:当“双减”遇到传统文化 中国学生课堂大变样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京剧、剪纸、扎染、绳编……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进各地中小学生课堂,成为课后服务的“主阵地”。“百花齐放”之下,中国学生的课堂发生大变样。
“今年是中国虎年,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手中的剪刀剪出小老虎窗花。”在刚刚过去的周五课后服务时段中,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健康城分校三年级五个班的20余名学生自愿报名,跟着剪纸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
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学生制作的扎染衣物。谢宇 摄据该校副校长王艳介绍,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该校邀请剪纸、绳编等多个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喜爱程度远超想象,他们还自发成立兴趣小组,将每个人的作品贴在班级文化墙进行展示。”
无独有偶,在距离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健康城分校10余公里之外的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每天下午4点半后,独具特色的扎染、悠扬婉转的葫芦丝、韵味十足的民族舞……各色社团相继映入眼帘,欢声笑语之间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美术老师刘飞在课后服务时段与学生共同动手制作手工艺品。李佩珊 摄2021年1月,教育部为各地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各学科的渗透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成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以宁夏为例,各地学校以传统文化、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活动抓手,除在本校语文、美术等老师的指导下,还聘请当地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优化服务质量,把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课引进课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宁夏各地学校还逐渐探索出通过城乡师生互换角色来缩小差异性的有效手段。对于缺乏资源的乡村学校,县区、城镇一级学校的美术、音乐老师会以“走课”形式为当地学生带去丰富多彩的课程。
“我们每周会通过视频连线为学生上两节网课,但美术需要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所以我还会抽时间带着美术工具为学生们进行面授。”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中心小学白面民族小学的美术老师刘飞告诉记者,他每周会去距离工作地点5公里之外的兰大湾教学点等地为学生送课,“绘画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我也在走教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美术天赋的孩子,面对面的交流远超过机器交流的温度。”刘飞说。
刘飞的观点也与兴庆区第二小学副校长孙庆龄一样,她认为,在课堂之外、教材之外、书本之外,也要拓展渠道载体,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多元支撑体系。“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其内涵。我们希望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家长及社会的关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润心、入心。”孙庆龄说。(完)
【编辑:苏亦瑜】-
让古诗词从清流变潮流
2022-03-25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传承与发展甲骨文文化
2022-03-22 -
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2022-03-18 -
新国风蔚然成风
2022-03-16 -
单霁翔:走进世界遗产,我们都是少年
2022-03-15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创新创造活力
2022-03-08 -
两会直通车:从艺术相遇到人文相知 “国潮热”何以持续升温?
2022-03-04 -
河南卫视“文化IP产业”何以火爆出圈?
2022-03-03 -
传统文化如何讲述“何以中国”?
2022-03-01 -
豫章绣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遗技艺“展新貌”
2022-02-22 -
豫章绣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遗技艺“展新貌”
2022-02-22 -
豫章绣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遗技艺“展新貌”
2022-02-22 -
安徽萧县精耕书画沃土 书香古城迸发新活力
2022-02-22 -
豫章绣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遗技艺“展新貌”
2022-02-21 -
豫章绣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遗技艺“展新貌”
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