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民俗 >

古人的“科幻”世界

时间:2022-04-15 11:19: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最近不少航天科技的命名都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如探月工程有“嫦娥”“玉兔”,探日工程有“羲和”,我国自建的导航系统叫“北斗”,我国自建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这些科技事物的名字,听上去就让人觉得非常“合适”。因为这些符号背后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世界和宇宙瑰丽而浪漫的想象。

“天问”来自屈原的作品《天问》。在这部作品中,屈原就像坐着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遨游一般,对于鸿蒙浩瀚的宇宙发出了一连串“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传说天有九层,是谁设计规划的呢?“惟兹何功,孰初作之?”九重天这么大的工程,又是谁最初实施建造的呢?“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平面的九天,到底有多大,到达了哪里,连接着哪里呢?再有,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什么样子的?人们最初是怎么识别天上混沌的天象的?不动的恒星天体,系它们的绳子在哪里?它们的光芒又传到哪里?支撑天的八个柱子在哪里?为何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地交会的地方在哪里?日月如何运行,众星如何陈列?一天时间太阳能走多远?黄道十二分野是怎么划分的?月亮为何有圆缺,月中的黑点是什么?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通过屈原的问题描述可以看出,这座九重天宫是有天门的,二十八星之一的宿角宿有两颗星,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所以这两颗星被看作是天门。此外,这座九重天宫里似乎还有数不胜数的边边角角,这些地方也都充满了未知,“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宫”则源于古人对天上世界的想象。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把天像大地一样,划分为九个部分。还从纵向上划分“九天”,从低到高总共九层。之所以是“九”,可能与中国古代对“九”的崇拜有关。“九”在《周易》中是阳数之极。后来,受佛教三十三天的影响,我们又有了天上有“三十三宫”的想象。《西游记》中孙悟空第一次上天庭,作者就借孙悟空的视角描述了天宫的环境:“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

根据小说的描述,这座由三十三宫组成的“空间站”上有七十二座宝殿,宝殿的用途各不相同。主体凌霄宝殿,相当于空间站的“核心仓”。通明殿相当于空间站的“节点仓”。节点仓主要承担来访航天器的对接。在古人想象的天宫世界中,通明殿就是这样一个对接等候区。《西游记》中记载,孙悟空在东海“抢了”金箍棒后,龙王去找玉帝告状,手下人对玉帝说:“万岁,通明殿外,有东海龙王敖广进表,听天尊宣诏。”可见龙王上天宫,先要在通明殿“对接”。

我们现在进入太空,要靠载人航天器。古人想象中的“上天”方式多种多样,如《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记载了一架“宇宙飞船”:“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骛怳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说当初有一辆雷公之车,用六条云霓为马,奔驰在浩渺的太空,可以飞到无限远,马踏过霜雪而不留痕迹,日光照到车身上而没有影子,此座驾可以凭借着大旋风向上飞行,可以到昆仑,到天宫的天门。

《淮南子》中还记载了一棵神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这是说在大地的中心,有一棵大树叫建木,神人们在此靠着神树登天。在传说中,神人还有骑着各种神兽登天的,如传说黄帝就是乘着龙升天的。再就是各种腾云驾雾的想象,如筋斗云。与西方“超人”凭借自身就能飞行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人的“科幻”世界中,飞行是需要凭借的。庄子也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有所待”就是“有所侍”,即有所凭借。

最近流行“元宇宙”,在《列子》中也有一个类似“元宇宙”的故事:郑国有一个人在野外砍柴,遇到一只被猎人追赶而受惊的鹿。砍柴人跑过去一下就打死了它,获得了鹿。砍柴人担心猎人赶来跟他抢,就把鹿藏了起来,然后继续砍柴。过了一会,他再去找鹿,突然忘了藏在哪里。恍惚间怀疑自己刚才可能做了一个梦,可能是太想得到一头鹿,获鹿、藏鹿的情节不过是自己的幻想。砍柴人一边回想一边自言自语。他的话恰好被一个路人听到,路人按他的话寻找,果然找到一头鹿。把鹿拿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说,是不是你梦见一个砍柴人得到了鹿?真有砍柴人吗?丈夫说,反正我现在真的有一头鹿,管他是砍柴人做梦,还是我做梦梦到一个砍柴人呢!砍柴人回去后,不甘心丢失了鹿。夜里做梦,居然梦到藏鹿的地方,并且还梦到鹿最终是被一个路人拿走了。天亮后,他按照梦中的线索,居然找到了取鹿的人。两个人为鹿争吵了起来,最后闹进了公堂。

对于空间的科幻想象,西方有一种地球空洞说,认为地球内部是空的,有另一个世界存在。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大概就是根据这种理论,设想在地壳中有一个空间。实际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想象。当然,不是指地府。唐代《博异志》记载,有一个工人在后院打井,结果打了两年,打了一千多尺也没有水,又打了一个多月,工人忽然听见地下有鸡鸣狗叫之声,继续往下凿了几尺,井壁上出现了一个石洞。工人就从洞口钻进去,石洞尽头连着一个山峰,工人从洞口下了山,站直了身子一看,竟来到另一个世界。里面有金银建成的宫殿,有很多大树,树叶像芭蕉叶,开着盘子一样大的紫花,还有很多翅膀像扇子一样大的五色彩蝶在花间飞来飞去。

“时空穿越”这种“科幻”题材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如《列仙全传》《幽明录》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故事。电视剧《寻秦记》讲一个现代人穿越到秦朝。实际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一部小说讲唐朝人穿越到了秦朝,这就是《秦梦记》。唐朝太和初年,有一个叫沈亚之的人在客舍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回到了秦朝。秦穆公问强国良策,他以昆彭(指夏商时期古国昆吾和大彭的贤君)、齐桓(指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道应对,从而得到秦穆公赏识,被命伐河西。沈亚之不负众望,攻下晋国五座城池。秦穆公大悦,将公主弄玉嫁给他,从此他出入宫禁,平步青云。突然公主弄玉暴卒,沈亚之为了离开伤心地,向秦穆公辞别。秦穆公命人送他到函谷关外。出关后,送行的官员说,秦公命令我们送到这里为止,我们这就回去了。亚之跟他们道别,道别还没有完,就惊醒了,发现自己还躺在客舍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除了“穿越”到过去的,也有“穿越”到未来的,比如王质烂柯的故事,刘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的《仙人岛》《西湖主》,等等。

典籍中记载的古人“科幻”还有很多。比如汉代《淮南子》中记载的自动驾驶车辆,“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明代《五杂组》记载了很多镜子:说周代有火齐镜,“暗中视物如昼”,在黑暗的地方,镜子里的所照和白天看到的一样,相当于现在的夜视镜,对着镜子说话,镜子里的影子还会回答,这相当于手机上的语音功能了;秦代有秦方镜,据说可以照见人的心胆,唐朝的叶法善有一面铁镜子,能照见人的生病之处,相当于现在的CT。明代关于八仙的故事中说吕洞宾有一把宝剑,只要对着宝剑把敌人的名字念出来,宝剑就可以自己去找敌人并杀掉,相当于现在的精确制导导弹。《续子不语》中记载有一种竹管,你对着它说话,语音就可以被记录下来,然后可以寄到远方,放给远方的朋友听,这简直可以说是录音机或微信的“原型”了。

对于古代典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审美取向。前人对于古代典籍,可能更多是注重其教化作用和社会意义,而我现在读这些典籍,则更多关注古人大开的脑洞。这些故事都很有意思,我将部分内容写成了一本书《符号里的中国》,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古人留下来的这些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响。今天,传统文化符号被用作各种科技事物的名称,这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作者:赵运涛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 【编辑:上官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