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民俗 >

沧海寻遗定远舰

时间:2022-06-11 14:19: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济南6月11日电 题:沧海寻遗定远舰

记者 赵晓 李欣

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取得的系列重要收获,被视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缩影。

沧海寻遗定远舰威海湾一号装甲板起吊现场。山东省文旅厅供图

定远舰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战舰”“亚洲第一巨舰”,服役于中国清朝海军北洋水师,1895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自爆沉没。

2019年,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山东领队王泽冰在威海湾探沟抽泥时摸到了一块实心硬面铁板,也由此揭开了定远舰重见天日的序幕。

沧海寻遗定远舰中沙考古队员发掘塞林港遗址。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块长约2.8米、宽约2.6米、厚30多厘米的装甲板,斜插在泥沙之中。”近日,王泽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他和其他专家一致判断,这样体积的铁甲,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才有,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而定远舰沉入了威海湾。

史料记载也印证了考古队的推断。清政府造船协议提到,定远舰“所用钢面铁甲由伏尔铿厂购买,以精致之工装配于船。堡四旁之铁甲低于水线1540毫米(即5英尺)而止……统厚14英寸”。王泽冰称,由此可以了解,定远舰铁甲厚约35厘米。考古人员实际测量的铁甲厚度在30.3厘米-30.5厘米之间,基本符合协议里的尺寸。

2020年9月17日傍晚,王泽冰在威海湾水下考古工作平台上目睹了重约18.7吨的定远舰铁甲经过10多个小时的清淤、加固、起吊,终于在傍晚浮出水面,显露真容。“它出水时仿佛都镶着金边。这是证明定远舰身份的关键物证。”

沧海寻遗定远舰中沙水下考古队员水下作业。受访者供图

2017年至2020年,山东持续开展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在刘公岛东南海域搜寻和发掘定远沉舰的残骸遗存。除铁甲外,水下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弹药类文物,进一步明确战舰性质。王泽冰介绍,在开展甲午沉舰遗址调查的过程中,先后有1700多件文物出水。

王泽冰表示,与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工作需要依靠大量的科技装备和潜水装备,水下遗迹线索征集、疑点探测等都颇具难度。“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基础的田野考古能力和理论研究方法,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游泳技术,并掌握一定的海洋学知识。”

在王泽冰看来,正是基于近10年的发展,中国水下考古工作机构队伍、技术装备日渐成熟,经远舰、定远舰、“南海一号”“南澳一号”“江口沉银遗址”等遗存才能“重见天日”。“近10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高峰期。”

当下,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不仅在国内如火如荼开展,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017年到2019年,中沙联合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队在对塞林港发现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遗址,出土一批与海洋贸易相关的文物,其中包括中国瓷器。

担任该项目领队的山东大学海洋考古中心主任姜波表示,中国水下考古由点连线,为解读中华文明史、探究东西方文明海上交流史提供重要途径,系列发现印证了中外交流源远流长。“未来,我们要向海洋更深处探索,用更多实证揭示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海上交流轨迹。”(完)

【编辑:卞立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