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民俗 >

冯骥才谈非遗保护: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

时间:2022-06-16 08:19: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天津6月15日电 题:冯骥才谈非遗保护: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

作者 孙玲玲

“中国近十万项的非遗项目,怎么样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怎样跟现代的生活融合好,这都是我们的任务。”近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谈到中国非遗学科的建设时说,“没有专业保护,文化遗产就可能会得而复失。”

在冯骥才看来,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中国居于首位,这表明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眼光受到了国际知识界的高度认可。

去年,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全新的历史阶段。就在几天前,这个学科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从天津发出,今年秋季新学期,首批非遗学科新生将开启非遗学科的研究之旅。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将祖先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文化家底’基本摸清。”冯骥才认为,要对如此庞大又缤纷的历史文化财富进行保护,难度很大,而应对这些挑战,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

“我国非遗学研究领先于国际。”冯骥才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眼光。2002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便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3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支奋发有为的生力军。”冯骥才认为,非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伟大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它永远不是过去时的,它是活态的,需要长盛不衰,文化精髓要代代相传。“不仅是非遗保护事业本身的需要,我们还将渐渐拥有一支实实在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骨干力量!”

“非遗学科是一个集理论研究、田野调查、保护与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在非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课程学习,还将带着学生扑向田野,进行大量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和管理实践,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我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向记者介绍,目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了由中国非遗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教材。(完) 【编辑:邢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