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入殓师:人生大事不能草草了事
新生代入殓师:人生大事不能草草了事
殡葬行业推陈出新 高校开设专业 吸引年轻人加入
《人生大事》里有这样一幕:女孩文文跟幼儿园老师说,自己的爸爸是种星星的人。
电影院里,看到这个情节,贺迅扭头悄悄地对身边的女儿说:“爸爸也是种星星的人。”那一刻,女儿出神地望着大银幕,双眼泛着泪花。“我想,她应该是懂了……”贺迅说。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7月10日20时08分,电影《人生大事》票房已达11.80亿。随着影片热映,青年入殓师这一职业进入公众视线。而进入殡葬行业多年的创业者贺迅就是其中的一员。
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原本“冷门”的殡葬行业。青年一代为何有此选择,这个行业的未来又在何方?
故事
入殓师眼中的“人生大事”
伴随着电影等文艺作品的热度不断升高,原本“不愿见光”、受人歧视的入殓师这一职业逐渐被大众接受、尊敬。其中的青年入殓师们也从未放弃用技艺与坚守向社会诠释他们的职业价值。
“特殊情况我愿意免费服务”
杨先生今年31岁,入行前,他帮人烧过电焊、送过货,也刷过墙壁,如今他是贵州一家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师。
几乎所有电影中出现过的事故,他在现实生活中都见过,但每次遇到出意外的是小孩,他都万分痛心。
“曾经,一个男子载着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小孩出行,不幸与一辆渣土车相撞,渣土车直接从妻子和孩子的身体上碾过,最后我们也没把她们分开”,杨先生说,“当你有了孩子,就见不得有孩子这样了。”每每遇到类似情况,杨先生都会“私自”给他们免费做遗体整容。
杨先生的破例,都是为了一些比较贫困的家庭或特殊情况。在杨先生看来,通过双手,让家属看到那个支离破碎的身体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便是遗体整容师工作的意义。
“假如你的孩子以后也想从事这个行业,你会同意吗?”采访中,北京青年报记者向杨先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他的回答十分干脆:“我不同意。”
杨先生认为,除了仍有社会偏见外,殡葬行业从业者还要面对很多东西。“首先是风险性很大,例如遗体散发的气味本身可能存在毒素;其次,要长期看到血腥暴力和过度悲伤的场景,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不行。
“所以,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我真的希望他不要从事这个行业。但以后孩子如果执意要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下一代面前,青年入殓师们也正思索着如何妥当地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爸爸也是种星星的人”
2016年下半年的一天,一个青年从工地七八米高的搅拌站上摔下来,面目全非,右脸完全塌陷。在殡仪馆内,青年的母亲哭得撕心裂肺。
贺迅注意到,青年的父亲在角落里慢慢蹲下,点了一支烟,但一口未抽,直至烟在指间燃尽,这一幕对他触动很大。
最终,经过长达四个小时的入殓,青年的母亲终于看上儿子最后一眼,她激动地走到贺迅跟前,扑通一声跪下,“她拉着我的裤管,满含眼泪地望着我,说,‘谢谢你,谢谢你把我儿子还回来。’”那是贺迅第一次对遗体产生了同理心,也是第一次真正做到了与遗体“对话”。
贺迅有两个孩子,大女儿7岁,小女儿5岁。此前,贺迅一直不知道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自己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上月,贺迅特意带大女儿去电影院看了《人生大事》。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女孩文文跟幼儿园老师说,自己的爸爸是种星星的人。看到这里,贺迅扭过头对身边的女儿说:“爸爸也是种星星的人。”那一刻,他只看到女儿张着小嘴,出神地望着大银幕,双眼泛着泪花。
“我想,她应该是懂了……”贺迅说。
调查
高校开设殡葬专业 实训课堂“角色扮演”
“曾与您有过的画面,此刻变得无比温情,而如今,我们只能痴痴回想您无微不至的关爱、不厌其烦的叮咛……此刻,惟愿一声声呼唤、一丝丝牵挂能伴您左右,让您在远去的路上一路平安。”殡葬礼仪课上,游家莉庄重而深情地读着,底下人一片肃穆,他们这一课的作业就是为逝者策划悼词。
游家莉,20岁,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二在读,她选择的专业可谓冷门,甚至有人闻所未闻——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
“之前从没接触过,网上的信息也比较少,全靠想象。”游家莉坦言,“好奇”是她选择该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她介绍,专业课程大致分为殡葬设备、防腐整容、殡仪服务、墓地陵园几个板块。在课程安排上,学生们平均每天有两到三节课,除了理论知识学习,也会有实践的课程。比如殡葬礼仪课上,学生们会练习仪态、站姿、坐姿、蹲姿、鞠躬等。此外,还要学习葬礼策划流程,家属的答谢词、悼词等也要自己学着写。
在学期规划上,学生们会利用从6月份期末考试结束一直到7月底暑假的这一个月时间上实训课。
“比如去年夏天学了防腐整容,在后来的实训中就要实际动手练习灌注防腐液、缝合等,我们的学习材料主要是医学生的假皮子。”游家莉解释。
在练习给逝者穿衣服时,殡葬专业的学生们则要用到假人模型,“但给假人模型穿衣服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为了更加接近真实情况,我们也会请同学‘角色扮演逝者’。”
不难发现,老一辈的从业者中有不少人是半路出家,或是由师傅带进门。而近几年,像游家莉这样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逐渐多了起来……
据了解,目前,国内现代殡葬职业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格局,其中大专层次的高职学院有5家,职业中专层次的学校有3家。
据初步统计,仅2019年殡葬行业新增就业岗位近5000多个(包括殡仪馆、墓园、殡仪服务公司等),而8所殡葬院校全年新增的毕业生人数仅800人左右,占比不到16%。
从目前几所殡葬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情况来看,各院校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而据中国殡葬协会预测,未来5年殡葬行业还需中高端人才3万多人。
刘向达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的老师,主讲殡葬管理课程。
他观察到,近几年,殡葬专业越来越受关注,很多新开设殡葬专业的学校报考人数都比较火爆。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2019级学生有140人左右,男女生比例为55:84,其中大多数毕业生是专业对口就业。
随着殡葬改革不断推进,国家越来越提倡推崇文明节俭办丧事。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个性化的需求会倒逼殡葬行业不断发展。
“特别是行业内高端服务的发展,更需要专业人士填充。”刘向达表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会结合发展进行推进,“比如,虽然我们学校在重庆,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了解到各地方、各民族不同的殡葬习俗、礼俗,也是为了适应各地的殡葬事业发展。”
发展
殡葬行业推“生前契约” 可策划自己的葬礼
值得注意的是,与殡葬专业化发展几乎同步,在尊重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殡葬行业内部也在推陈出新。
电影《人生大事》中,一位老爷子因生前举办了自己的葬礼而遭到全家强烈反对。“其实,生前策划自己的葬礼很常见。”进入殡葬行业多年的创业者贺迅这样看。
贺迅的公司有一项重头产品:“生前契约”——当事人生前就自己或亲人逝世后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与公司订立合约。“就像婚礼策划一样,一个人的婚姻可能不只一次,但死亡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能好好策划?”贺迅说,很多人曾建议他多设置几款套餐,但他坚决反对,“生命从出生开始就是平等的,生命契约也只能有一个价格。”
从净身到管家服务再到对接殡葬机构,这份“生前契约”涵盖了丧葬流程中对遗体和家属的所有服务项目,费用为7000元。签订生前契约时,客户只需要预付二三百元,尾款则是在公司服务结束后再补交。
与贺迅的公司签订“生前契约”的最小年龄客户仅4岁,“他非常健康,是父母提前帮他签下的。”贺迅表示,2019年至今,他们已完成了几百次“生前契约”订单。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病人还未去世,一些人就已守在ICU病房外等“生意”。贺迅说,许多人签订“生前契约”也是希望自己走后,身边的人能不被打扰。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除署名外)
专访
《人生大事》扮演者王戈:殡葬师是带着“圣人心”的职业
《人生大事》电影里,“上天堂”三人组各有分工,三哥负责敛容和丧葬整体流程,银白雪负责葬礼音乐和唢呐,王建仁则是个寿衣裁缝。
“‘上天堂’店里挂着各式各样的定制寿衣,这是作为寿衣裁缝对逝者的尊重——离开这个世界时,让人走得更心满意足一些。”日前,《人生大事》中青年殡葬师王建仁的饰演者王戈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人生大事的新思考。
北青报:首先恭喜《人生大事》大热。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接下这个殡葬题材的电影,王建仁这个角色为什么吸引你?
王戈:因为之前很少见到殡葬题材的电影。殡葬业与人生息息相关,但大家并不了解这个行业。所以我看到剧本的第一眼就被题材吸引了。
大家会好奇,殡葬师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工作的?但我们看到王建仁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凡的人。但这个普通人做了一份有人情味的职业。
看到他们工作,你会感受到殡葬是个特别专业、讲究的行业——就像电影里边说的,殡葬师是需要带着“圣人心”去做的职业。
北青报:在角色分析阶段,你做了哪些准备?有去和年轻的殡葬师一起交流、体验生活吗?他们教会你什么?
王戈:《人生大事》开拍前,剧组提前一个月到武汉做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在寿衣店里体验生活。剧组通过专业殡葬师了解了很多工作细节:比如整理遗体时,遇到遗体僵硬怎么办?影片的开场就是用热毛巾敷在遗体的关节处把肌肉焐热,而这也是殡葬师最普通的日常。
电影里还有个重要转场——“上天堂”三人组到没电梯的老楼房做遗体整理,莫三妹、王建仁和家属一起,扛着棺材从楼梯上艰难走下来,这也是殡葬师常会遇到的状况。殡葬行业考验的是从业者的民俗知识、手上功夫和处理人情世故的综合能力。
北青报:虽然是殡葬题材,但这部电影让观众在含泪带笑间思考了活着的意义。而你因这部电影,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王戈:越深入了解殡葬师行业,我越明白:在“人生尽头”的职业里,有众生平等的哲学。之前寿衣店的裁缝和我们讲,现在绝大多数寿衣都是定制化。尽管如此,店里仍会卖一部分批量生产的寿衣,价格便宜,同样体面。
我看到一些观众反馈说,他们哭得最凶的情节是影片最后一段,建仁和白雪手牵手从婚庆店走到“上天堂”那一小段路,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从一件人生大事走到另一件人生大事,两个人携手,浓缩了很多人的一辈子。
北青报:你以前出演的电影多是现实主义题材,像《动物世界》《银河补习班》,平凡的角色都被你演得很生动。你怎么理解这类电影里的“小人物”?
王戈:我一直坚信生活的剧本里没有“小人物”。你看王建仁和三哥,他们在某些意义上是“小人物”,但他做的事情未必所有人都能做到。我很喜欢从平凡的人物身上找到那些“闪光的时刻”。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本版统筹/林艳 张彬
(参考资料:现代殡葬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卢军;殡葬服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李传霞,沈宏格。) 【编辑:于晓】
-
朱一龙:整个人松下来,三哥的感觉就来了
2022-07-12 -
《人生第二次》:推开世界的门,看那些不惧重来的人
2022-07-01 -
《人生大事》:等了小半年,就看朱一龙了
2022-06-29 -
电影《人生大事》:幽默包裹着悲,映照现实
2022-06-28 -
《人生大事》就是要珍惜眼前美好情义
2022-06-20 -
看完顾清俞与冯晓琴的经历,更明白人生不容易
2022-04-13 -
成熟的第一步,是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022-04-12 -
距今约8000年!最古老木乃伊“现身”
2022-03-16 -
平淡的笔触,是对生活本质最贴切的重现
2022-03-15 -
烧烤摊里,藏着最真实的烟火气
2021-12-25 -
总导演解读“人生一串”:有美食,也有故事
2021-12-25 -
《人生一串3》为何延续好口碑?将烟火气表现到极致
2021-12-14 -
杭州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41年 原创情景剧《人生三境》首次演出
2021-10-24 -
古诗词里话中秋
2021-09-21 -
贾平凹分享人生观:为何说年轻人不要躺平?
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