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乱弹风”所来何处?
冬天
“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这是金庸为《天龙八部》所创作的回目词。不料,市面上一本号称销量“突破300万”的《辛弃疾词》竟将其收录,说是辛弃疾友人韩元吉的作品。
金庸穿越回宋代,摇身一变成了韩元吉;小说人物萧远山慕容博,荣膺辛弃疾词册“座上宾”。如果在影视剧里,大概会演绎出一套大戏。可放到现实,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出版事故了。近年来,图书行业“乱弹风”盛行,接二连三的讹误,可以说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章太炎与蔡元培、三毛与张爱玲等各位名士头像互用,雷锋与日本士兵等全然不同的身份也能插图错配,可谓极尽糊弄之能事。由于一些错误过于“侮辱”大众智商,许多网友吐槽,“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
问题反复出现、普遍发生,要找规律,寻症结。图书“乱弹风”,所来何处?急功近利是病根所在。蹭热点式选题,赶工期式编辑,快消品式营销,模仿秀式装帧,卖书号式盈利……行业运营的指挥棒,越来越指向一个“钱”字。原先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走完的流程,最快可以被压缩到一个月,有些出版单位编辑的招聘与培养也是“大干快上”。如此心急火燎,焉能保证书籍质量?
平心而论,今天大众阅读习惯已经改变,图书行业不得不求新求变求快,但这不是“无错不成书”的理由。如今市面上,看书的、买书的、谈书的都在增多,“读书日”“阅读节”等活动迭出。但比起真假莫辨、鱼龙混杂的“快消”信息,纸书之重不仅在重量,更在于长久积淀而成的“信任”。
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如今图书行业所面对的,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但一本书若质量过硬,就会有“自来水”吆喝,再小众的内容也会获得关注。一位普通女性一生的故事可以畅销,一位老人纪念亡妻的画册可以大卖,冷门世界史研究专著可以撑起一个品牌……内容永远是出版业发展的灵魂,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形态如何更新,核心价值不变。盲目追赶,却忽视了内容的把关,无疑舍本逐末,难逃“失魂落魄”。
今年初,一家老牌出版社在看家本领“古籍整理”上出现了将诗作中的“石钟”(地名)强行译为“石钟乳”等大量低级错误。百年口碑蒙尘、万千读者灰心,同时也暴露出行业积弊已经蔓延到了“老字号”。拯救行业口碑,已经迫在眉睫。
古人敬惜字纸,会将散落的文纸收集,归于惜字亭内一并焚烧。《格言联璧》还有“作践五谷,非有奇祸,必有奇穷;爱惜只字,不但显荣,亦当延寿”之说。今天,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敬惜字纸”的形式似乎已不太重要,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那份敬畏之心应当常驻。这是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编辑:刘星辰】
-
苏童越洋连线英国汉学家 畅聊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2022-07-18 -
《梦华录》:不必神化,一部正常好剧而已
2022-07-08 -
五部门联合出文,“百亿产业”剧本杀将走向何方
2022-07-04 -
各地加速清退无证车辆,网约车行业能否“百花齐放”?
2022-06-25 -
歌唱家王莉:《运河谣》,一部大戏唱了十年
2022-04-15 -
《卡夫卡传》:再现卡夫卡的“残缺”人生
2022-04-15 -
梁晓声新长篇讲述80后的彷徨与坚守
2022-04-14 -
再现长征“破译三杰”传奇故事 小说《乌江引》用虚实建构文学魅力
2022-03-28 -
织绣组:故宫文物医院中唯一的“女子组”
2022-03-20 -
文学名家齐聚 共话双流的文化表达
2022-03-16 -
中国儿艺益智新剧《做·梦》首演将陪孩子过新年
2021-11-05 -
孩子问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回答
2021-10-03 -
诗词里的中秋,美到极致
2021-09-22 -
该治理的不只是“吴亦凡”们 还有那些以“凡”充“神”的人
2021-08-02 -
《狼图腾》推手安波舜推出长篇成长小说《少年狼》
202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