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支招“老”遗产“新”传承
中新网南京6月16日电 (记者 崔佳明 杨颜慈)16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博物馆长齐聚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支招古老遗产的现代传承。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历经千年,大运河保护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如今的大运河保护是个庞大的、涉及“千丝万缕”的系统,“文保”的对象不只是静态的文物,不仅是保护这条河流,而是从古至今的完整链条。
16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举行。泱波 摄他提出,大运河保护要从16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民俗景观、民宿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城镇景观。
“大运河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文化要素,还要保护自然要素,保护人与自然共同形成的文化景观;不但要保护静态的古遗址、古墓葬,还要保护人们生活其中的河畔生活、传统村落;不但要保护点、面的遗产,更要保护线性的遗产;不但要保护古代的遗存,还要保护当代的创造;不但要保护宗教建筑、寺庙建筑、宫殿建筑,还要保护普通人生活工作的传统民居、工业遗产、老字号等;不但要保护物质要素,更要保护非物质遗产。”单霁翔具体阐释道。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李孝聪教授认为,千年运河反映了朝代的兴衰,是经济文化繁荣的写照。对大运河的保护,需要涉及运河旧迹、水质维护、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内容。
李孝聪提出可以用古代运河舆图为大运河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古舆图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对象,更应将其视为重要的史料,它们反映了运河本身与运河沿线的城址之间的关系。例如扬州,舆图反映了运河穿城而过,运河两岸人家的变迁,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很有价值。”
16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举行。泱波 摄“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后的实景,远比我们当初的设计图更要精美!”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认为,大运河博物馆带来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通过博物馆的震撼效果,让公众可以沉浸式地“走进”这段历史,对于大运河的当代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张锦秋认为,大运河博物馆应该成为中国大运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作为具有保护、展陈、研究、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的“巨大容器”,充分彰显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仅是静态的陈设,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活态的过程。
在论坛期间,还召开了“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两场分论坛,来自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分别就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