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票房超3.8亿 主旋律影片成顶流
《1921》票房超3.8亿 《革命者》口碑不俗
主旋律影片成顶流
“唯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七一档”来临,一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主旋律大片陆续登陆各地影院。《1921》《革命者》《红船》《中国医生》和即将上映的《狙击手》《长津湖》等影片,成为中国影人对建党百年的诚挚献礼。
年轻且富有爱国热情的观众成为主旋律影片的“自来水”群体
7月4日下午,在浙江省建德市中影国际影城,电影散场,观众们并不急着离去,而是轮流与《1921》的海报合影。“影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党成立之初的艰辛。”观众陈俊霖告诉记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之际,各地影院纷纷上线“七一档”电影。《1921》《革命者》等主旋律影片的海报十分醒目,许多观众自发前来观影,一些观众甚至选择“多部连刷”。
“从电影中,我能感受到李大钊先生不仅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丈夫和老师。现在的主旋律电影没有那种说教的生硬感,可看性很高。”作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粉丝,观众沈徐楠第一时间观看了《革命者》。
“李大钊先生慷慨赴死的桥段,最让我感动。他断然拒绝了同志的营救,还说,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可以奋勇前进,我可以去死,我应该去死。看到这里我一下子就‘破防’了。”杭州观众孟露看完《革命者》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不同于《1921》的群像,《革命者》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最后38小时为主线,选取了他在不同革命阶段的数个高光时刻,多时空辐射出其积极探索救国之路的热血历程。
近年来,许多主旋律影片以精深的主题表达、精湛的艺术表现、精良的技术制作,赢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尤其是今年,“主旋律”“红色电影”等关键词被高频提及。
“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革命者》《1921》等主流电影,经过前期大幅度的宣传、推荐和报道,已经形成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态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主旋律”电影的大热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亮点。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但爱国的热情却让主旋律永远不缺少观众。从票务平台提供的用户画像和社交平台的发声情况来看,年轻且富有爱国热情的观众,成为了影片的“自来水”群体(因喜爱而主动宣传的粉丝团体)。
近期还有多部主旋律影片值得期待。《红船》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与思想成长为主线,展现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中国医生》则着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故事背景,以武汉医务人员、各地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7月4日,该片在武汉举行首映礼,邀请医务人员观影。影片中,援鄂医生吴晨光“我来的第二天,写了两封遗书”的情景再现,引起观影者的共鸣。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表示:“这个催泪弹,把我们拉回到战斗的岁月。”
共产党人用生命创建了一个政党、一个新的制度,今天的我们都是受益者
《1921》开篇,陈独秀身陷囹圄,镜头无限拉近,借由他的眼睛回望六个时空的交错剪辑,包括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陈独秀散发传单、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重要历史时刻。四面楚歌、岌岌可危的近代中国亟待新生。
《1921》中有三处泪光令人动容。
第一处是陈独秀。监牢里,陈独秀与前来探视的李大钊探讨中国未来的前途,他眼泛泪光、一字一顿地说:“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简单一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预示着中国的光明未来。
第二处是李达、王会悟夫妇。李达因与共产国际代表看法不同不欢而散,回到阳台整理思绪,抽烟划火柴时发现火柴是日本制造的,“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何等悲哀,他哽咽着为王会悟哼唱《国际歌》,两人忍不住落泪。
第三处是何叔衡。谈起为什么投身革命,年纪最大的一大代表何叔衡说,挚友从秀才一路考到殿试,却“什么都没看见”,因为不许抬头。何叔衡的初心很简单,就是“为了读书人能把头抬起来,挺直腰板,用自己的眼睛看想看的世界”。
画内画外,戏内戏外,不仅是演员,观众也随着剧情推进流下了热泪。拍摄时,导演和摄像同样也被这些桥段深深打动,“这就是主观视角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渗透进人心,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深层沟通。”
一大代表的命运引人喟叹。王尽美1925年因劳累病逝,李汉俊192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遭杀害,邓恩铭1931年遇害,何叔衡1935年英勇牺牲……电影前100分钟,展现的还是他们朝气蓬勃的青春和改天换地的斗志,片尾却在他们牺牲的场景里快速切换,对比强烈。待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位一大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
《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说:“故事带来的冲击会让观众明白,共产党人的牺牲是为了什么,他们用生命的价值创建了一个政党、一个新的制度,今天的我们都是受益者。”
让主旋律影片叫好又叫座,应摒弃口号式的人物刻画方式,通过共情与观众形成共鸣
《1921》上映以来,票房已超3.8亿,《革命者》也口碑不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电影市场,由于快速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电影产业率先复工复产,全国总票房达204.17亿元,年度票房前10名均为国产电影。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摒弃了口号式的人物刻画方式,越来越注重从情感碰撞上下功夫,展现人物的真情实感,与观众产生共情。主旋律影片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从2017年就开机拍摄的《八佰》到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再到去年的《金刚川》以及“七一档”的《革命者》,曾操刀多部主旋律影片的制片人梁静认为,主旋律电影其实就是主流电影,因为它的价值观就代表了一种正能量,“在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这样的电影,而且在商业上都相对成功,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索。”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导演、主演刘劲20多年间多次饰演周恩来,演绎过其人生各阶段。他的表演体会是,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表现出总理和人民亲如一家的状态,如果用过多的表演技巧,也许会适得其反。
以《周恩来回延安》为例,“这部戏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剧情推动靠的不是台词,而是周总理强烈的情感线以及他在延安22个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电影没有大场面渲染和特效的视觉冲击,而是以情感和人物刻画取胜,这是我们对重大题材影片拍摄的一次崭新探索与尝试。”刘劲还记得,有观众观影后在微博留言:看过影片里周总理的所言所行,就明白了什么叫“不忘初心”。
过去,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电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宣传形式,既有影响力,也有教育意义。现如今,如何拆除主旋律电影与年轻人之间的这道墙,吸引这批消费者走进影院,成为了电影业的共同课题。
《红海行动》出品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是科班出身,在他看来,今天的电影拍摄手法、拍摄技术,尤其是创作语境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用今天年轻观众能够读懂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来演绎,才能打动他们。“但我们也要坚持这些优秀文化产品的独特性和经典性。比如《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经典对白,我就坚持不能有任何的删改,要原汁原味全部呈现。经典不是可以随便改的,经典也是需要致敬的。”
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要历史节点的推动,近几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成为了主流电影,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尹力看来,这并非偶然。“很大程度上还是回归到电影,回归到市场,回归到艺术,尊重了所有电影的规律。”
本报记者 管筱璞 李云舒 【编辑:田博群】
-
阿彼察邦×贾樟柯:当我们谈电影时我们谈些什么
2021-07-10 -
从《觉醒年代》到《革命者》:青春气质与诗意表达
2021-07-10 -
《革命者》风格化叙事背后有史料支撑
2021-07-03 -
电影《1921》主创“七一”重回“一大会址”溯初心
2021-07-02 -
甘肃籍作家“扎进”沙漠创作 乡土味书写“平凡故事”
2021-06-30 -
《革命者》把李大钊塑造成一个“人”
2021-06-29 -
各方聚焦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 业界:需要整个影视制作行业加入
2021-06-24 -
以客家女为题材的电影《为你红》在广东惠州开机
2021-06-19 -
电影《家的方向》开机:跟随信鸽穿越亲情海峡
2021-06-17 -
电影《1921》将映 全景式呈现建党伟业
2021-06-17 -
国图艺术中心举办电影《周恩来》公益展映
2021-06-17 -
中国电影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影影像专题展开幕
2021-06-17 -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将于10月12日在平遥古城举办
2021-06-17 -
40年,40万换回30台老放映机,600余个老电影拷贝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