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
核心阅读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明年世界遗产保护将进入第二个50年的发展新阶段,中国的保护实践和理念将贡献更多智慧
与之前的各届大会相同,今年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项目寄托着申报国家人民、相关城市和社区的热望,也反映了他们长期努力、不断追求的结果。从观察者的角度,同样也可以看出一些世界遗产领域的趋向。
作为一届延长的大会,本届世界遗产大会讨论的世界遗产申报包括了原定2020年和2021年应当讨论的项目。最终一共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34项,包括文化遗产29项,自然遗产5项,还有3项现有世界遗产项目边界范围的重大调整得到批准。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是2004年以来列入遗产项目最多的一届大会。大会还批准了一些对现有世界遗产项目边界的微小调整,包括中国神农架项目边界的调整。这一微小调整,使原本位于神农架遗产范围之外的重庆巫山县五里坡自然保护区被划入了神农架世界遗产的遗产区域。稍微遗憾的是,中国原定2021年在大会上讨论的自然遗产项目巴丹吉林沙漠,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安排咨询机构专家现场考察,错失了在本届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机会。
29项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中,有6处景观类项目、2处岩画类遗产、5处建筑类作品、6项城镇类遗产、7项考古遗址、1处交通类遗产、1处壁画类遗产、1处聚落与特定传统技艺项目。按地区统计,欧美有16处、亚太有6处、阿拉伯地区2处、拉美地区4处、非洲1处列入文化遗产;亚太地区3处、欧洲1处、非洲1处列入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基于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上的全球性事业,在世界遗产名录项目列入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世界遗产保护呼唤更为密切的国际合作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是中国在这届大会唯一正式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城市,许多遗产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但如何把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讲好一个更为整体和宏大的中华文明发展故事,具有巨大挑战性。2018年泉州市通过世界遗产的上游程序项目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参与申报文本的编写,重新发掘泉州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梳理申报项目中各文物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申报的核心价值表述集中到了泉州在中国海上商贸活动中最为活跃的时期——宋元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把遗产的申报变为对泉州这个城市宋元时期相关城市功能要素的整体梳理,最终使泉州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仍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中国的文化遗产,审视中国的遗产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地位,汲取国际遗产保护的经验、思想与方法。
“韩国滩涂”是一个对候鸟迁徙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但由于它的重要性超出了韩国自己的自然遗产保护,涉及候鸟跨区域迁徙线路上的栖息地保护问题,是整个世界性候鸟迁徙路线上一个重要环节,影响到整个候鸟迁徙的体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各国代表支持将这一项目在本届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项目”就是这个候鸟迁徙体系中与“韩国滩涂”项目紧密连接的部分。对候鸟的保护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需要建立起一个国际网络才能有效保护。
在这次大会上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合作是跨境的联合申遗。世界遗产名录上共有38项跨境遗产项目,欧洲占据了24项,覆盖了34个国家。今年的4个跨境申报项目也全部是欧洲申报的。跨境项目是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鼓励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方式,它有效促进了对遗产完整性的保护,促进了相关国家在遗产价值辨识、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合作。
对中国来说,联合跨境申遗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目前中国具有潜在的跨境申报可能性的项目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及茶叶贸易线路相关的主题范围内。
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是一届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大会。由于世界遗产的重要性被不断强调和凸显,如何保持世界遗产名录的权威性与不断增加的遗产之间的平衡,成为大会中《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和教科文组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大会最后通过了《福州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
中国作为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席国,在促进世界遗产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未来5年拿出100个奖学金名额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加强与非洲国家在世界遗产方面的合作,还是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世界遗产保护,推进亚洲文明遗产保护行动,都在促进世界遗产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与纽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年,《世界遗产公约》将迎来诞生50周年。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世界遗产已经发展成为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引领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年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世界遗产可持续保护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这些挑战不仅有相关财政需求、工作方法,更包括了整个社会对世界遗产的关切和需求。中国将与各国和教科文组织一道迎接挑战,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蕴含着各种形式的人类价值理念和创造力。明年世界遗产保护将进入第二个50年的发展新阶段,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样本将贡献更多智慧。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教授)
吕 舟 【编辑:叶攀】
-
农业遗产:北京农业新的增长点
2021-08-15 -
北京鼓励“京西稻作文化系统”等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1-08-13 -
以人为本,守护文化遗产
2021-08-10 -
擦亮自然保护地“皇冠上的明珠”
2021-08-05 -
北京将分批次公布保护名录 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2021-08-03 -
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
2021-08-03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共新增34项世界遗产
2021-08-01 -
独家|杜晓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数量该不该“封顶”?
2021-07-31 -
世遗保护的中国方案
2021-07-31 -
湖北神农架自然遗产边界微调成功
2021-07-30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首个非洲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07-28 -
带你“云打卡”中国的世界遗产
2021-07-28 -
福建泉州:交流融合创造多元文化 古今风采相辉映
2021-07-27 -
世遗大会:澳大利亚大堡礁项目有关议题将推迟审议
2021-07-24 -
平遥电影展增设“平遥创投·剧集计划” 征集华语剧集项目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