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考古摄像师:防护服上画羊头 抓拍国宝出土瞬间
在“聚宝盆”三号坑的倒扣圆口尊被提取时,在场坑长不住感叹:“圆口尊被顺利提取出土。”话音未落,在三星堆三号坑内的其他考古人都笑了。原来,“顺利”一词一语双关,提取倒扣圆口尊的工作人员名叫张顺利,而提取过程也确实挺顺利的。
95后考古新青年张顺利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2020年12月跟随徐斐宏老师来到三星堆参与三号坑的发掘,在三号坑的主业是拍摄文物出土的视频,副业是在小伙伴忙不过来的时候补位文物发掘。
不同于人像摄影,文物拍摄不需要开美颜,最主要的目的是确认文物出土的位置,“证实东西是从这个坑里提取出来的。”而凭借在考古工地钻研出来的经验,张顺利的敏感度不错,他知道如何抓拍文物出土的精彩瞬间,甚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架好三脚架、按下开机键,静候文物破土而出。
海昏侯墓轰动一时 理工男改行学考古
如果不是海昏侯墓的考古新发现震惊全球,本科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张顺利现在可能坐在实验室里研发新能源材料。
一个理工男为何“半路出家”改学考古?张顺利笑言,这是他在考古现场被问及次数最多的问题。
读书期间,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或者反复观看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对考古萌生了一些兴趣。2015年,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和多件玉器。随后,有多部纪录片还原了海昏侯墓出土的经过,让荧屏之外的张顺利对考古萌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那是一个“神圣、令人向往”的工作。
毕业之后从事材料研究方面的工作,张顺利的内心深处有些蠢蠢欲动。尽管深知跨专业考研难度非常高,他依然想挑战自我,“跟着兴趣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于是报考了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备考期间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深入了解了海昏侯墓之后,张顺利在考研面试环节被问及海昏侯墓的出土情况。他内心一阵悸动,这是兴趣与专业、运气与准备的完美结合,入行学考古的起点十分“顺利”。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抓拍国宝出土瞬间
2020年,张顺利在山东岗上遗址实习了3个多月,从刮面的基础上分析遗迹的性质,到判断开口大小、方向,他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岗上遗址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也有部分东周、汉代遗存,出土器物非常丰富。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从那一批墓葬中的一个人头骨左侧清理了一枚骨质箭镞,这个不起眼的文物对于判断墓主人如何死亡很可能指明了方向。
2020年12月,做事细致、擅长拍摄整理电子资料的张顺利被调到上海大学三星堆考古队,从事文物摄像的工作。有人调侃,一个不会考古发掘的摄像师,不是个合格的考古摄像师。张顺利对此表示认同,基于自己的考古经验,他需要准确预判当天可能出现的遗迹,更不错过文物出土瞬间。
如今的科技考古需要全面收集器物的考古数据,包括摄像的影音资料和精密仪器记录的坐标数据。在三号坑采访的时候,封面新闻记者看到现场几位工作人员配合十分默契,有人在坑内清理文物,有人为器物打标签、编号,也有人报告它的坐标数据,而张顺利则扛着摄像机来回走动,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角度拍摄文物出土视频。
“考古摄像工作更考验人的考古素质,这是基于经验的一种敏感度。如果架着机器24小时拍摄,对于后期整理视频而言工作量繁重,所以我们需要精准抓拍器物出土的精彩瞬间。”尽管扛着摄像机拍别人考古发掘难免技痒,但能够见证三号坑所有的器物出土,还是让他颇具自豪感。
让他最为自豪的一次,是他和徐斐宏、杨镇在三号坑清理出顶尊跪坐人像,从发现一个尊的口沿,到用手铲、毛刷揭开人像的神秘面纱,这些珍贵的视频素材都被记录下来。
如何准确判断器物即将出土?张顺利透露了他的经验。考古人工作时要分析土质土色,挖到器物层的时候,如果有大量青铜器即将出土,土质会明显变黑。民工清理到器物层,都会比较轻柔、仔细,如果看到他们清理的土块上带有铜锈,张顺利就要立即架好相机,等待“拨开泥土见文物”。
防护服上画羊头 青铜出土很顺利
没来三星堆之前,张顺利通过看书、看纪录片做了准备工作,觉得三星堆非常“神秘”。在这里从事考古工作快一年了,他和小伙伴们与三星堆朝夕相处,试图从出土文物中破解三星堆的谜题。
张顺利所在的三星堆三号坑被誉为“聚宝盆”,是器物露头最早、出土器物最多的一个祭祀坑。工作之余,常有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小伙伴赶来围观,交流发掘心得。
工作之余,他喜欢逛博物馆,四川的很多博物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此外,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的考古报告也是他翻看次数最多的一本书,每一次重磅文物出土,他都要翻看这本考古报告,对照着图录寻找三号坑与一二号坑的联系,期待发现更多的惊喜。
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卧虎藏龙,几乎每个人都有隐藏技能。张顺利喜欢丹青,他在防护服的后背上用篆书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还画了一只羊头和“三星伴月”。他告诉记者,这两个图像大有深意,“三星伴月”是三星堆这个名字的来历,“羊头”在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多有发现,就像“吉祥物”一样,意味着有好运加持,更多的器物即将破土而出,“就像我的名字一样,一切顺利”。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杨博 【编辑:岳川】
-
文创产品:重“文”也要重“质”(文化只眼)
2021-10-08 -
三星堆遗址的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华夏博物之旅)
2021-10-06 -
“舌尖上的文物”:博物馆“镇馆之宝”吃起来
2021-10-04 -
古蜀文明研究,怎样在发展中创新
2021-10-03 -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宁波博物院
2021-09-30 -
颐和园博物馆成立 首展展出近三百件福寿文化文物
2021-09-29 -
300多件敦煌藏经洞流失文物“复制品+实物”回归故里
2021-09-28 -
“非遗”插上科技翅膀 深圳文博会“潮”味足
2021-09-28 -
叩问中华大地,仰望文明星辰——文物博物馆领域党员代表畅谈光荣与梦想
2021-09-28 -
深圳文博会: 文化魅力“云”端绽放 科技赋能跨空间互动
2021-09-28 -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开幕
2021-09-28 -
敦煌研究院倡建“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联盟”
2021-09-28 -
国家文物局将从美国追索的12件文物艺术品整体划拨西藏博物馆
2021-09-28 -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广州开幕
2021-09-28 -
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三星堆”与“金沙”关系引发新思考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