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回看《古董局中局》:鉴古易,鉴人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3日电(记者 上官云 董泽宇)最近,一部电影成为很多观众关注的热门,那就是12月3日上映的《古董局中局》。
该片改编自作家马伯庸同名小说。在电影上映前,马伯庸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回忆起《古董局中局》系列,他表示,这是他的“破圈之作”,其中最想表达的只有六个字:“鉴古易,鉴人难”。
作品与改编
《古董局中局》讲述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早在电影上映之前,马伯庸就表示十分期待,“演员阵容很棒,如果上映的时候,我肯定第一时间会去自己先看一段。”
作家马伯庸。受访者供图对作品的改编问题,马伯庸明白,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从文本到视觉的转换过程中会有很复杂的一个变化过程,注定会损失掉一些信息、增加一些信息。
所以,他充分理解影视剧的一些改编策略,不会对主创团队提出什么要求,唯一希望的是主创们能够掌握住一部作品的神髓所在,“并不是说一定要拘泥于原著才是好作品。”
如何平衡真实历史和文学创作?马伯庸很喜欢一个说法,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比如写“安史之乱”,有确凿记载的不能虚构。
但类似杨贵妃怎么逃到马嵬坡等等,则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虚构。当然,这种虚构也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即历史的逻辑,写某个人物说什么话,一定符合他的人设。
“鉴古易,鉴人难”
从《古董局中局》到《长安十二时辰》,再到《长安的荔枝》,这些年来,马伯庸创作的小说,基本都是历史题材,遵循的原则有三个:大时代、小人物、深切口。
“就是我们要讲一个大时代的故事,关注小人物,然后选取一个比较特别的角度,要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要么是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让这些小人物和时代变迁之间建立一个连接。”马伯庸解释。
就影响力而言,《古董局中局》算是马伯庸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破圈之作。他觉得,也是在这部书之后,自己才有资格被称为“畅销书作家”。
马伯庸。受访者供图也是从它开始,马伯庸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一部小说里面,告诉大家一些情怀、正确的认知,让作品既有可读性,又让读者有所收获。
“比如,《古董局中局》里,我特意放了大量有关古董的知识,而且告诉大家,我们要保护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要被外人掠夺。”他说。
如今,回过头再去看《古董局中局》,马伯庸说,自己最想在书中表达的其实就是六个字:鉴古易,鉴人难,“鉴定古董其实比要鉴定人心更容易,人心才是最难检测的。”
“从古至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古董,但深入挖掘之后,会发现它映射着各类人的不同情感:贪心、爱心、仁义之心……所以说,其实最后讲的并不是古董,而是人心。”他表示。
“作家”是一种状态
成名之后,马伯庸接受了很多采访,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写作这么多年,关于未来的创作有什么设想?
“我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把自己圈定为历史题材作家或者是奇幻文学作家等等。”他觉得,作家本身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身份,“在你写作的时间段里,你就是作家。”
对他而言,也没有限定一直要写某一类题材,看灵感、看状态,有时心情好了,科幻小说也可能写一写,现实题材也可能写一些。
写作风格也会变,像《古董局中局》就有一点民间传奇故事的色彩。马伯庸说,唯一不变的是对写作本身的热爱,就好像别人看电影是休息,写东西对他来说也是休息,“很开心”。
在他的认知里,作家写东西给读者看,好与坏一眼就看得出来,“我觉得对于作家来说,他的本分就是老老实实写好自己的东西,然后接受读者的审阅,仅此而已”。(完)
【编辑:苑菁菁】-
网文创作迎来“95后”时代 年轻作家偏好哪些题材?
2021-11-24 -
导演揭秘《紫禁城》:以城看史,在故宫拍摄三年
2021-11-24 -
古诗词翻译成英文长啥样?这个留学生坚持了6年……
2021-11-19 -
周梅森:作家不能在社会矛盾前闭上眼睛
2021-11-02 -
老味道、新潮流 传统文化跨界抓住年轻人的心
2021-11-02 -
90后非遗传承人梁晓曼:让广绣“飞出”画框
2021-10-30 -
专访许鞍华:从《第一炉香》到电影的“形状”
2021-10-24 -
两届“十月签约作家”对话: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
2021-10-20 -
曹文轩、张之路等名家齐聚 儿童文学论坛聚焦当下
2021-10-17 -
诺奖委员会成员:古尔纳的诚实与真实非常打动我
2021-10-12 -
四川内江籍戏剧家魏明伦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2021-10-10 -
“我为什么要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21天”
2021-09-30 -
“80后”作家马金莲:扎根泥土 聆听大地心跳
2021-09-28 -
东西问 | 蔡皋:绘本能让西方孩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吗?
2021-09-28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能否变蓝与泳姿无关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