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拿捏好“轻重之间”与“方寸之变”
(两会人物)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拿捏好“轻重之间”与“方寸之变”
中新网南京3月3日电 题: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拿捏好“轻重之间”与“方寸之变”
中新社记者 杨颜慈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开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建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一刀切”,而是在“轻重之间”“方寸之变”中拿捏平衡,方能更好助推中国大运河焕发新生。
千年大运河流淌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还有绵延不绝的文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如何更好地活态传承大运河文化,助推千年文脉焕然新生,是贺云翱长期研究的课题。
贺云翱观察到,尽管目前中国的运河沿线城市都在积极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但存在各省、市不平衡问题。“大运河沿线各城市都各有特色资源,可以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城市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定位与发展理念要清晰,要理清自己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贺云翱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促进顶层设计与各地试点有机互动,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府在项目建设上要实现靶向施策、精雕细琢。
大运河沿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孰轻孰重?贺云翱多年观察后认为,就目前各地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言,存在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的现象。在规划建设项目中,物质性建设项目多而实,非物质文化建设少而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获得应有的发掘、传承、发展。
“比如,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戏曲等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公众关注度、参与度不高。”贺云翱坦言,因时代变迁、环境变化,还有许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技艺,陷入日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境地。
同样,大运河的“轻重之间”还体现在政府力量主导、民间力量参与度低,这也是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破局之道。
“运河文化传承形式单一,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立体式、综合式传承的良好趋势。”贺云翱说。
对此,贺云翱提出,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软硬兼施”“软硬并重”,才能让大运河文化带更好更完整地得以留存与传承。
千年流转,运河已卸下漕运重担,转而以生态明珠、水运通道和文脉宝藏的形式新生。河畔留下的人间烟火,更是需要把握好“方寸之变”,方能更好留存。
贺云翱认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保护传承要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能活起来的要尽量使用,让它走进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要提高非遗项目的质量和文化含量,提高适用度,发掘文化内涵,讲好非遗故事,提高品牌影响力。”
“比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将更好地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增进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让运河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家参与到保护和共享运河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特质,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贺云翱说。(完) 【编辑:陈海峰】
-
两会直通车:从艺术相遇到人文相知 “国潮热”何以持续升温?
2022-03-04 -
河南卫视“文化IP产业”何以火爆出圈?
2022-03-03 -
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2-03-02 -
宁夏银川“文化艺术空间驿站”亮相
2022-03-02 -
读者集团联动“妇联模式” 探索“乡村+文化”新途径
2022-03-02 -
如何让脚下历史深入少年心?导演贾樟柯建议“体验式学历史”
2022-03-01 -
传统文化如何讲述“何以中国”?
2022-03-01 -
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增长 业界《报告》预测六大潜力行业
2022-02-28 -
陈玉树家具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永久收藏
2022-02-27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安徽送上2600多场文化惠民演出
2022-02-27 -
民进巴中市委会主委秦渊:用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凝心聚力
2022-02-27 -
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
2022-02-25 -
东湖评论:让更多中国IP讲述文化故事
2022-02-24 -
第二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助力3000年黎锦走进现代生活
2022-02-23 -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扬州 讲述大运河故事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