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全新鱼化石类型 填补“哑地层”古生物化石空白
中新社重庆3月3日电 (张旭)记者3日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重庆秀山发现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该发现将填补红层古生物化石空白。
“鱼其实是一种通俗用语,准确地说,本次发现的化石是一种早期脊椎动物。”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阳介绍,该化石被发现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镇,地层距今4.36亿年,较重庆此前最早的有颌类鱼化石—袖珍边城鱼(距今约4.23亿年)早1000多万年,是重庆迄今最古老的鱼化石。
化石显示,滨海涌洞鱼有宽大的头甲,缺少偶鳍,模样与一般印象中的鱼类有较大的区别。陈阳说,研究团队根据化石大小推测,滨海涌洞鱼身长约4厘米到5厘米,属于“骨包肉”,头部较硬,便于觅食,符合早期脊椎动物的特征。
滨海涌洞鱼在系统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亚门、无颌超纲、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涌洞鱼科、涌洞鱼属、滨海种,是一个全新的“科”级生物。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魏光飚证实,它是重庆市迄今出土的所有古生物化石中首个科级生物学命名单位,也为世界远古鱼类新增了一个新的高等级生物类型。
“对该鱼的研究,能还原诸多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历程,对生命早期演化阶段的研究至关重要。”魏光飚说,滨海涌洞鱼属于真盔甲鱼目,介于中华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簇”两个重要形态类型之间的过渡位置,填补了二者间的形态学鸿沟,使真盔甲鱼类形态演化脉络更为清晰。
“涌洞鱼生活的志留纪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介绍,志留纪有一“黑”一“红”两套地层,其中红层缺少化石发现,被地质学家称为“哑地层”。滨海涌洞鱼作为一种较原始的真盔甲鱼类,在“哑地层”中被发现,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的精细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目前,关于滨海涌洞鱼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上发表。(完) 【编辑:田博群】
-
近90件珍稀大熊猫化石亮相北京
2022-01-22 -
近90件珍稀大熊猫化石亮相北京
2022-01-21 -
近90件珍稀大熊猫化石亮相北京
2022-01-21 -
中国科学家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侏罗纪时期花蕾
2022-01-14 -
《自然》论文:东非最古老智人奥莫I距今约23.3万年
2022-01-13 -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2021-12-21 -
河北邯郸发现奥陶纪“角石古生物化石群体”
2021-11-04 -
陕北发现重要恐龙足迹化石
2021-11-03 -
草鱼起源于何时何地? 最新研究推测或为3000万年前中国西部
2021-11-02 -
四川发现马门溪龙动物群集中埋藏地 化石富集区域超1平方米
2021-10-30 -
四川隆昌:发现距今约1.6亿年前的恐龙化石
2021-10-26 -
如今多彩动物世界的“蓝图”,5亿多年前已经画好?
2021-10-20 -
重返侏罗纪 | 探访那些生活在2亿年前的史前动物
2021-10-04 -
恐龙的“烦恼”你了解多少?恐龙也会得颈椎病
2021-10-04 -
东西问 | 邓涛:数万史前动物化石为何在中国西北密集出现?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