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发疯文学”,一场风过留痕的狂欢
在网络“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新的互联网“话术”不断更迭。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网络,并在社交平台掀起一波“创作热”,各类模仿体、“语录新编”层出不穷,引发热议。
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从“杜甫很忙”到“元芳,你怎么看”,从废话文学到发疯文学,从甄嬛体到黛玉体,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不难发现,近年来,古典文学每每与互联网“造梗”碰撞,都会引发一波表达狂欢。此次,“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亦是如此。
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林黛玉发疯文学”又为之赋予更多文化味。在网友看来,它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娇嗔缓解尴尬和焦虑,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于是,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风格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影视剧中林黛玉怼人镜头也被网友安插上了各种场景。
当朋友许久没有回消息时,可以发“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当吐槽工作压力大,可以用“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当女朋友怼男朋友时,还可以来一句“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虽然面临“庸俗说”的质疑,但“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也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虽是戏言,亦有真心。“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们情绪表达的现实需要。在讲究情商和表达技巧的现代社会,如何体面表达、释放情绪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而心思敏感却在表达上率真可爱的经典形象林黛玉,以及被认为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又不乏调侃意味的林黛玉式的表达,这一次成了被学习的“蓝本”。广大网友造梗、抛梗、用梗,或许正是借她之口抒己之情。看似随意,看似发疯,谁又能说里面没有真情实感呢?在人际社交中,这有待细细品味。
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找社交共鸣,本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林黛玉发疯文学”这样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知不觉被裹挟进这场网络狂欢中无法自拔。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经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更不要因为玩梗过度而消解逻辑、稀释意义,最终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让“某某文学”有一天真的沦为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过往的经历表明,每一次的网络亚文化狂欢,都像一阵风。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大热的当下,我们或许更该思考,当新梗诞生、热潮退去,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但喧嚣过后,经历了“林黛玉发疯文学”的林妹妹,还能好好地做个“安静的美女子”吗?(张冬梅) 【编辑:上官云】
-
长篇报告文学《农民院士》正式发行 描绘“时代楷模”的脱贫攻坚之路
2022-03-31 -
“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 好好说话难吗
2022-03-30 -
为小孩子写大文学 “陈伯吹奖”再出发
2022-03-29 -
人民文学出版社71年出版图书近两万种发行总量近13亿册
2022-03-29 -
别让盗版侵权成了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2022-03-28 -
如何更好地阅读“世界文学”
2022-03-24 -
“林妹妹”怪话连篇上热搜 专家解析黛玉发疯体缘何风靡互联网
2022-03-23 -
新一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首设华语新人奖
2022-03-21 -
文学名家齐聚 共话双流的文化表达
2022-03-16 -
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2022-03-16 -
首届网络文学研究班开班 “何常在”等知名网络作家成首批学员
2022-03-15 -
潘向黎新作《古典的春水》带领读者在春三月邂逅最美的古诗词
2022-03-15 -
文化自信是中国“网文出海”的根基
2022-03-11 -
冯骥才:今年我80岁,就缺时间
2022-03-10 -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