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歌剧《白毛女》诞生始末
“白毛仙姑”从民间传说到原创歌剧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带回一个“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周扬得知后,决定用它搞一个新歌剧,向党的“七大”献礼。
鲁艺先请文学系的教员邵子南写剧本。不料,他写出的本子只有文学性和诗性,而无戏剧性。殊不知,文学和戏剧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门类,结果因无法排演而不得不放弃。
于是,周扬就把此任务交给了戏剧系主任张庚。张庚立即把它作为戏剧系和实验剧团的重要任务布置下去。之后,鲁艺戏音(戏剧系、音乐系)部委员会研究确定,组成集体创作组和集体导演组,由鲁艺戏音部委员会委员王滨(原名“王斌”“王彬”后改为“王滨”,为鲁艺戏剧系的教员和话剧团导演)直接领导并担任《白毛女》集体创作组和导演组的负责人。
王滨首先在剧团演员和戏剧系学生中挑选演员。凭借着对人选形象及特质的敏锐洞察能力,他安排出了最贴近剧中角色的演员表。当然,喜儿的人选最为重要。喜儿不但要形象好,还要有一定的唱功。林白的形象俊俏,且歌喉甜美。她之前在王滨导演的《日出》中成功饰演了“小东西”,让观众印象深刻。所以,选林白饰演喜儿再合适不过。确实,数十场轰动效应的演出,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杨白劳的人选也很重要。王滨之前导演了《佃户》,与张守维合作过,对他有所了解,就选他饰演杨白劳。事实也证明他是杨白劳最合适的人选。
体现了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终极目标
在创作、排练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是一部大歌剧,没有剧本,完全是在一个传说基础上,从零开始进行架构,创作难度可想而知。这对王滨来说是一次考验。再者,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新歌剧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走过两三次弯路。最初以说地方话和秦腔为曲调风格进行试验,都觉得不行。之后又试了一个方案,又失败了。每一次都是王滨带领大家重新开始。经过认真总结,决定全剧不再采用方言,改用国语,因全国解放后就要面向全国观众了。音乐,也不再以地方戏曲为素材,要以民间曲调为素材。
开始时,剧组的排练场地就设在鲁艺大院场地中。他们在露天场院里弄了一个简易的舞台,下面用长木板和砖头搭成观众席,这样鲁艺所有的教职员工,随时都可观赏到《白毛女》的排练情况,也可以“七嘴八舌”。到了后期,全剧基本成形后,就进入了延安的小舞台上排练了。因鲁艺的门户始终都是开放的,老乡们闻声便络绎不绝地进来观看,王滨和剧组的人都非常注意搜集老乡和同志们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
最开始的剧本创作组的成员有王滨、陈强、王家乙、张成中、赵启杨和西战团的几个人。张庚、陈强、瞿维(作曲者之一)、于蓝、林白、韩冰等人都非常认同,王滨的生活阅历广,思维敏捷,主意多,来得快。由他来做总导演再合适不过。《白毛女》的作曲者包括音乐系的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陈紫、刘炽等。王滨和作曲家们共同商定采用河北地方曲调《小白菜》为音乐素材来创作。音乐家们便创作出了主题曲之一,脍炙人口的《北风吹》。1944年,音乐系搞声乐的管林下基层采风后,随延安西战团回延安,带回了河北梆子《大登殿》等。管林的汇报演唱,引起了正在创作《白毛女》的作曲家们的重视,因“白毛仙姑”的传说就产生于河北。负责音乐创作的同志深入地向管林了解、学习后,便以河北梆子《大登殿》为素材,创作出喜儿上山后,对黄世仁充满仇恨,控诉黑暗的旧社会的大唱段。
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虚拟表演手法,布景用代表性的大道具加平面景,不设门窗,便可与虚拟的表演手法相吻合。对于我国戏曲的表演程式,只学它节奏强烈、带舞蹈性的特点。由此可见,剧本组的创作思想进一步体现出《白毛女》来自于人民的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后,又要高于生活的意愿和服务于人民的目的。
在延安连演三十多场受到极大欢迎
就在排练紧张进行时,创作组接到了临时任务,《白毛女》的创作被打断了!这时,距离党的“七大”召开已很近了。为了赶进度,就形成了紧张的流水作业,即创作出一场戏就排一场戏,为了尽快落实,剧组从文学系选来了刚毕业、二十岁的尖子学生贺敬之到剧本创作组。在王滨的带领下,大家群策群力,当排练进行到最后一场“斗争会”时,贺敬之因过度劳累病倒了,所以他推荐了丁毅(丁一)来写这一场的歌词。
最终,成就了由贺敬之、丁毅(丁一)创作而成的永恒的经典《白毛女》。
当时,全剧时长达四个小时之久,喜儿的表演戏份大,几乎场场都有。因过度劳累,喜儿的扮演者林白突然病倒。此时,剧组排练已进入尾声,急需增添B角的喜儿演员,可随时应急补上。作曲家张鲁发现了演员王昆,在征得剧组的同意后,王昆正式加入,成为喜儿的B角。为了赶进度,排练时喜儿仍由A角演员林白担任。
4月24日,“七大”开幕后的第二天,《白毛女》正式首场公演,并在“七大”召开期间每晚演出,一直由A角林白出场。因为匆忙上演,剧团晚上演出,白天继续打磨作品,精益求精。6月10日,剧团要为中央领导和“七大”代表做正式演出,全剧团的人都十分兴奋和紧张。但从鲁艺到杨家岭的途中,林白终因长期过度疲劳,经不住大卡车一路的颠簸,最终体力不支,剧组就临时安排B角王昆来表演,同样是掌声不断。再由林白连续演出5场之后,由林白和王昆两人一人一场轮流表演。
《白毛女》在延安连演了三十多场,时间之久、场次之多在当时是罕见的,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对外公演时,每次观众都达三四千人,很多农民跑十多里路来看戏。房上、墙上、大树上都站满了人。每次演出观众大多落泪……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白毛女”
《白毛女》成为了划时代的作品,被历史记载下来直至今日。几乎每年都会有《白毛女》全剧或选段的表演或演唱。由此又衍生出各种艺术形式的《白毛女》,如京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白毛女》等;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了各种版本的《白毛女》,如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演出的《白毛女》,还有捷克改编的话剧《白毛女》……
通过排演舞台歌剧《白毛女》,使编剧、导演、作词、作曲、表演和歌唱,乃至舞台、灯光、化妆等,原来经验丰富、阅历深厚的人员更加成熟,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颇有前途的青年人才。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鲁艺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率先组成各个文艺工作团奔赴东北、华北、晋冀鲁豫等地。艾青、江丰带队组成“赴华北文工团”,其中就有陈强、舒强、周巍峙、王昆、贺敬之和孟于等46人。同年12月,林白随其他队离开延安,辗转来到张家口,加入华北文工团,仍然饰演A角喜儿。同队中喜儿的扮演者还有王昆、孟于,后来又有了郭兰英等表演艺术家。另外由舒群、田方、沙蒙带队赴东北。各演出队都带上了歌剧《白毛女》,便出现了更多的喜儿扮演者。参与过《白毛女》剧目创作的人又对它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完善。在原剧组导演组排名第三的舒强也独立导演了《白毛女》全剧。
由于歌剧《白毛女》在多地同时演出,很快普及到了更多的地方,还有许多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学演《白毛女》,因而《北风吹》等主题歌曲也随之广为流传。
(作者:王丁菲、岳晓湄、王晓莲、于晓燕,均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员后人) 【编辑:刘越】
-
用歌声串起新中国历史
2022-05-03 -
中央歌剧院剧场将启用 北京城再添文化地标
2022-04-21 -
网络直播《运河谣》让网友见证歌剧的诞生
2022-04-18 -
歌唱家王莉:《运河谣》,一部大戏唱了十年
2022-04-15 -
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排练公开课云端呈现
2022-04-09 -
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依然在台上
2022-03-06 -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将再举指挥棒 率5位女音乐家演绎交响乐“她”势力
2022-03-06 -
歌剧《周恩来》将首次登上北京舞台
2022-02-23 -
歌剧《周恩来》将首次登上北京舞台
2022-02-23 -
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图兰朵》再登台 “全华班”精粹呈现
2022-01-22 -
“红梅赞”唱响海南 原版歌剧《江姐》传承红色经典
2021-12-25 -
“红梅赞”唱响海南 原版歌剧《江姐》传承红色经典
2021-12-25 -
歌剧《鸾峰桥》福建大剧院首演 讲述摆脱贫困的“下党故事”
2021-12-25 -
“红梅赞”唱响海南 原版歌剧《江姐》传承红色经典
2021-12-25 -
歌剧《青春之歌》复排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盛大上演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