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为非遗技艺留下珍贵记忆标本
中新社天津7月8日电 题:天津为非遗技艺留下珍贵记忆标本
作者 孙玲玲
在充满节奏感的锣鼓声中,由天津市非遗项目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仅剩的几位会员所表演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了。平均年龄60多岁的演员们脱下高跷,准备卸下脸上的油彩。
“八蜡庙是天津人引以为傲的老会,现在要从眼前消失了。”7月8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天津市非遗项目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捐赠仪式上致辞说道,“这就是一个生命的规律,像大自然一样,有花开的时候,也有叶落的时候……”
这是一场捐赠仪式,仪式过后,已有170多年历史的老会就要和观众们正式道别,一应道具、仪仗、服装等物品都正式捐赠给天津市非遗中心。
78岁的老会员何英华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跟着师傅学习普乐八蜡庙高跷,已和普乐八蜡庙高跷相伴六十余载。为参加这次捐赠仪式,何英华在老伴的陪伴下,从妆容到服饰,他认真扮相一样不落。最后一场演出,他本该上场,然而,身体却吃不消了。
其实,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并非个别现象,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都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在时代转型期,并非所有非遗都能够活态传承下去。那么,当一个活态的、原生态的非遗项目濒临消亡、正在消亡、甚至已经消亡,又该如何保护?
去年,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全新的历史阶段。冯骥才介绍,天津大学的非遗学科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档案,这也是他此次参加捐赠仪式的重要目的。
“今年秋季新学期,学院将把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作为一个非遗教学实践的案例,带着入学的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对其展开田野调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向记者介绍,“从传承人口述史到历史的追溯,我们会为老会做一个全程的立档调查,帮助老会整理完整的历史文化档案。”
多年来,冯骥才创造性地把传承人口述史应用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曾将传承人口述史比作非遗保护的“灵丹妙药”。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无形遗产,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文化技艺以及手头的这些精妙的艺能都是在传承人的心里、记忆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主任、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郭平向记者介绍,通过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可以把无形的记忆有形化,从而实现有形化的档案建立,便于将来作为文化标本留存。
郭平介绍,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所以突出抢救二字,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具有紧迫性,“因为人的生理生命以及身体状况对于记忆的鲜活性,以及表达能力也都是有一定的自限性,我们是在与生命赛跑。”
一直以来冯骥才不遗余力地带团队留住文化的记忆,冯骥才认为,记忆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一切遗产的意义都是记忆,或者说都是为了记忆。“不能让天津人为之骄傲的,在历史上辉煌闪耀过的老会消失掉,要在历史上留下它们的脚印。”(完) 【编辑:陈文韬】
-
冯骥才谈非遗保护: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
2022-06-16 -
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景德镇祭祀窑神复烧古窑
2022-06-12 -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时代、见诸生活
2022-06-12 -
三亚南山非遗节开幕 黎族村寨“搬进”景区
2022-06-11 -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主会场活动启动 让文化遗产绽放迷人风采
2022-06-11 -
聚焦文物保护利用 北京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2022-06-11 -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须融入时代、见诸生活
2022-06-02 -
青海: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
2022-06-01 -
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福州揭牌
2022-04-26 -
专家解读《地名管理条例》:保护地名文化遗产 延续中华历史文脉
2022-04-23 -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影像能展示非遗价值与魅力
2022-04-16 -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6月1日起施行
2022-04-11 -
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2022-03-12 -
冯骥才:今年我80岁,就缺时间
2022-03-10 -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文物医生”的老生常谈与奔走疾呼
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