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多元开发
中新网济南9月4日电 题: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多元开发
作者 赵晓
象征中菲友谊的苏禄王墓,历经600余年仍保存完好;曾居中国“八大钞关”之首的临清运河钞关,将变身展示钞关文化的片区……京杭大运河贯穿山东600余公里,为沿线地区留下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速,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迎来新生。
连日来,中新网记者跟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集中宣传媒体采风活动,重走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运河流经地市。蜿蜒曲折的古河道、凝聚中国古代智慧的水利工程、形态万千的非遗民俗等,尽展运河特色风情。
象征中菲友谊的苏禄王墓,历经600余年仍保存完好。赵晓 摄依运河而生 保护利用并重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不乏依靠运河与外邦开展交流的故事。
明朝时期,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三位王远渡重洋访问中国,在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归国途中,东王不幸染病逝世,葬于山东德州。苏禄东王第十九代在华后裔安静告诉记者,苏禄王墓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世代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生活在运河之畔,后裔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礼仪等长期受运河文化滋养。
安静说,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苏禄王墓未来将打造成以菲律宾风情、伊斯兰文化为背景,集休闲、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风情园,对外展示运河文脉,见证中菲长久友谊。
位于山东泰安的戴村坝是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工程,初秋的几场暴雨令它再现“虎啸”奇观。据东平湖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毕忠良介绍,戴村坝的建成,保障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至今仍在发挥控制河势、拦沙缓洪、灌溉农田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们在戴村坝周围进行了生态修复,并依靠东平戴村坝遗址,建设文化教育、湿地科普空间,增强大众对水安全、水忧患的意识。”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展示贡砖加工工序。赵晓 摄因运河而兴 探索活态传承
京杭运河不仅为山东沿线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还孕育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临清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赵庆安正在检查新出窑的贡砖质量。他向记者介绍,运河沿岸的临清,古时是漕运通往京师的咽喉之地。明清时期,皇家建筑所用的贡砖多为临清烧制,通过运河运输,如今临清仍在为故宫古建修缮提供优质贡砖。
赵庆安师从父亲,不仅传承了贡砖烧制技艺,还勇于创新,结合砖雕艺术,让临清贡砖以崭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开发的砖雕和文创产品,兼具实用和欣赏价值,受到消费者欢迎,还设立了研学游基地和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通过活态传承让贡砖走进现代人生活。”
临清目前仍在为故宫古建修缮提供优质贡砖。赵晓 摄书运河新生 更待多元开发
运河文脉悠长,千年水韵如何延续?沿线文化遗产怎样彰显当代价值?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下,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旅游产品关联度不高、结构单一、同质化的现象。“运河流经不同区域,与各地乡土文化联系密切,要打破雷同困局,挖掘漕运、商贸、民宿等多元文化,彰显特色,树立品牌。”
在中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小荣看来,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旅游中心,或是大运河沿线城市更新的一个机遇,也是激活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契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用好大运河流经的老城区、老镇区等“旧资源”的“新改造”,培育能够实现城市“主客共享”需求的新休闲中心、旅游中心和生活中心。
戴村坝的建成,保障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至今仍在发挥控制河势、拦沙缓洪等重要作用。赵晓 摄“每个地方还应找准主题定位和亮点,凸显差异,打造出特色IP,各美其美,而不是比拼规模。”孙小荣建议,运河沿线地区应让大运河的文化记忆重回当下生活,既弘扬传统的运河文化,又创造新时代的运河风尚。这需要精心挖掘运河文化,融入时尚科技,转化业态产品,打造体验场景,构建新旧结合、古今交融、动静兼顾的大运河文化体验业态,将运河文化从概念转化为产品,从历史拉回到现实,从生产边缘重归生活中心。(完)
【编辑:苏亦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亮相民族文化宫
2021-09-04 -
大风起兮 击筑而歌——“沛筑”的前世今生
2021-09-03 -
千年飞天跨界“出圈” 国潮敦煌“对味”Z世代
2021-09-03 -
四川省首个藏羌彝文化旅游走廊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1-09-02 -
四川省首个藏羌彝文化旅游走廊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1-09-02 -
文旅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措施鼓励文化文物单位进行文创开发
2021-09-01 -
2021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加拿大园闭园
2021-09-01 -
青海黄河流域河湟文化首次被立法保护:含戏剧、城址、村寨等
2021-08-31 -
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1-08-31 -
浙江温州当选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 系中国第十个当选城市
2021-08-31 -
红山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
2021-08-28 -
成都考古新发现或可揭秘古蜀文明重要缺环
2021-08-26 -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宗毅因病逝世
2021-08-25 -
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
2021-08-23 -
让香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