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文学是沟通世界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1-12-06 17:19: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程景伟)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近日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出版人林宋瑜,作家蔡崇达、刘少华等嘉宾就“沟通世界,抵达心灵”主题展开对话和分享,加拿大作家、翻译家迪伦·金以视频形式发言。

“文学可以把不同国家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借此可以形成对他人的怜悯之心。”作为蔡崇达《皮囊》的译者,迪伦·金认为蔡崇达笔下所创作的就是这类作品。蔡崇达在这本书写了很多不那么起眼的人物及其故事。“正是这些故事帮助读者树立了跨越国界、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同情,读者们也会更期待阅读这些个人叙述的著作和真实可信的故事,并从中了解更为真实立体的中国。”迪伦·金说。

现场对话中,蔡崇达表示,《皮囊》现在除了英语版,还有韩语版、日语版、俄语版、葡萄牙语版、土耳其语版,但是在最初写作的时候没有想过沟通世界,“我写的只是家乡和个人的小故事。”

“当你走向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会意外地发现你走向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当你理解自己和表达自己,会发现你帮助很多跟你有着一样内心命题的人在表达;当你在表达人类内心共通的命题时,一代一代的人就会反复阅读你,你的作品能穿越一代又一代的时间。”蔡崇达表示,通过文学抵达自己的心灵和每一个人的心灵,是沟通世界最直接的途径和方式。

诗人杨克的作品也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传播。出版人林宋瑜提到,杨克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东莞遇到一小块稻田》,巧妙地浓缩了东莞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国外的读者从这句诗就可以切入、抵达到遥远的中国,读懂中国人的内心,包括他们的日常和命运的种种故事。

对此,杨克表示,这首诗翻译了至少16种语言,“说明世界各国还是很关心中国的变化,外国读者愿意去理解,而且很渴望知道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同时,杨克认为,目前中国文学的翻译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很多教授和研究生,他们的外语都很好;中国翻译界对西方文学的翻译量非常大,而且翻译的质量也相对较高,“但相对于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翻译和阅读水准,中国文学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出海传播,其翻译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在杨克看来,要想让世界读者从中国文学中读懂中国,“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学翻译,因为读者读一个作品,还是为它的语调、语句、语感,被它的文学魅力所感染,而不是仅仅被情节所感染。怎么样在传达上更信达雅一些,可能是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需要努力的一个向度。”

林宋瑜曾长期在花城出版社负责国际出版和版权交流。她称,荷兰有三位翻译家花了10年时间,把中国的《红楼梦》翻译成荷兰文,近期在荷兰出版。她转发这则喜讯时,有位荷兰侨二代尤其激动并表示,他终于可以再读《红楼梦》了,虽然他懂中文,但是《红楼梦》里面有很多语言涉及到传统文化,难以理解,“现在有荷兰文版的《红楼梦》,我非常高兴。”

对此,林宋瑜认为,中国文学翻译出海,不仅能让外国读者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同时也能促进海外的华侨华人对祖(籍)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完) 【编辑:苑菁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