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或已出现典型转场游牧
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丛德新研究员18日提出,对中国新疆阿敦乔鲁遗址等开展的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至迟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典型的转场游牧的生业形态。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幕,丛德新在论坛上做《关于游牧起源早期形态及年代的思考》学术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是近年来发现于中国新疆西天山博尔塔拉河流域的一处重要青铜时代遗址,它位于博尔塔拉河谷中游、阿拉套山的南坡山前地带,海拔高度1800-2100米,碳十四数据显示,其开始使用的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考古团队对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是最近一个时期新疆西部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对该遗址的研究正全面开展。
丛德新指出,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性质,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点,综合在博尔塔拉河上、中游的调查资料,以及对阿敦乔鲁周围遗址群和高海拔同期遗址的确认,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孢粉、植物微体的观察,同时参考该地区现代的牧业形态,考古研究结果初步认为,博尔塔拉河流域至迟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出现典型的转场游牧的生业形态。
关于史前游牧文明起源研究,丛德新指出,越来越多的民族学证据表明,之前认为的那种常年远距离的、非固定地域的“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式几乎不存在,很可能是对这些游牧民族的片面理解和认识的表面化,也是对这些游牧民族的一种误解。
他认为,游牧的实质就是转场放牧,即在固定的季节性牧场之间或短或长距离的移动,或在一个季节性草场内短期的、有计划的移动放牧。同时,游牧经济起源在各个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途径,并在相当多的地方表现出灵活的形态。
丛德新表示,中国史前北方地区早期的动物饲养基本特点,是以定居农业为依托,饲养动物以家猪为主,这对于探讨游牧的发端难以发力,而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的转化过程和农牧的混合经济形式,则为探讨史前考古及生业形态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相关考古研究在探讨游牧经济形态起源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就是成功案例之一。(完) 【编辑:梁静】
-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开馆
2021-12-19 -
约8000年前的人类已会使用红曲霉酿酒
2021-12-18 -
约8000年前的人类已会使用红曲霉酿酒
2021-12-18 -
“考古顶流”怎样炼成?对话三星堆考古执行领队
2021-12-18 -
尽览华夏文明风采
2021-12-18 -
山西太原发现距今5000多年史前新石器时代遗址
2021-12-18 -
约8000年前的人类已会使用红曲霉酿酒
2021-12-18 -
聚焦汉唐时期 国家文物局通报3项重要考古成果
2021-12-14 -
秦越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浙江安吉古城遗址“遇见”兵马俑
2021-12-08 -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发掘出精美“蛋壳陶杯”
2021-12-05 -
中国发现已知最早大规模古稻田 已形成较完善灌溉系统
2021-12-04 -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不是目的,传承才是
2021-12-04 -
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2021-12-04 -
“2021夏文化论坛”在郑州举行
2021-12-04 -
沉浸式体验,大胆全新解读 考古节目让观众“一集入坑”
202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