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民艺,承载生活之美

时间:2022-01-30 11:19:08 来源:光明日报

远古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女娲用黄土塑造生命,生命与土地紧密相连。对故土的眷恋始终根植在人们的情感深处,故土之情形成乡音、乡亲、乡里。人们用“土物”沟通着情感,用心生成手工艺的温度,也串联起对传统手工造物的共同记忆。

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从生活的角度研究民艺的跨学科性,强调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旨在通过梳理民艺的研究方法,让民艺回归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探寻,生活日用之“艺”

传统工艺以得心应手的“工”,创造着日用之道的“艺”。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教授在著作《原乡·设计》的“‘移风易俗’后的中国民艺之路”一文中写道:“今天的许多人对民艺的喜欢,是鉴于当代社会复杂状态对于朴素和单纯的一种怀念和肯定。”用心生成手工艺需要继承和发扬,以“活”的生活姿态落地生根,并转换成当下的生活需要。也因时代变迁,民艺之情代代相传并不断与当下融合,从而成为我们血脉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一批中国学者从史学、美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挖掘、解析与整理传统工艺和民族艺术,把“工艺美术”“传统工艺”“装饰”“图案与实用”“民艺”等概念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国民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呈现出中国民艺的研究方法。

如中国民艺学科开拓者之一的张道一教授,提倡民间手工艺学科的建构性思考,并建立了对于“汉画”“民间美术字”“女红”等民众日用的研究。还有一批用心记录日用之“艺”的学者,从《美哉汉字》《中国年画史》《手艺的思想》等民艺学理论著作出发,积极探索实用艺术与日用之美。

于1971年创刊的《汉声杂志》,囊括了衣食住行、年节习俗、生产劳动、聚落建筑、戏剧舞蹈、装饰摆件等众多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如《惠山泥人》《手打中国结》《陕北年俗》《郎庄面花》等。其中,《女红》展现了女性轧棉、纺线、织布、刺绣等穿针引线的日用之“艺”,在生活日常当中,传递着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关爱和暖意。民间美术情感之美与令人神往的意象世界营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真善美”的生活本义。

2、再造,发现民艺之美

民艺是民族之魂,它不仅是乡土与文化研究之事,而且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人们寄情于物,在蒙学读物《幼学琼林》中道出“物”的意义:“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工艺如何回归当代生活?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智慧,活化民族手工艺术?溯源传统工艺的土壤,会发现乡土文化是传统工艺的发端。

做木工的、画青白瓷的、打铁的、烧陶的、做雨伞的、画风筝的……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成为传统工艺的继承者们重新认识和发掘造物的源泉。设计师团队对传统工艺的新解读,已成为当下“民艺再造”的一股新兴力量。他们以手工艺设计的形式,将中国传统工艺思想融于现代造物之中,一股传统手工艺回归当下生活的热潮逐渐显现。

在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包括“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钢铁合用,刚柔并济。铁艺手工艺人千锤百炼的锻打成型,使铁器化作刀口锋利,开闭自如的艺术品,剪刀铁艺涅槃重生。在湖北聚集的一批手工艺人,打制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及使用习惯的鼎罐和铁锅,锅底厚实,受热均匀,散热慢,经久耐用,人称“中华好铁锅”。

曾经的江浙,有着“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的佳话,文人雅士亦会在伞篷上油前于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风雅情怀。传统工艺油纸伞包含有纸伞、油伞、蝙式伞等,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伞。在泸州、宣城等地,传统工艺油纸伞不再沉寂无声,而是就地取材,寄情于家乡的诗情画意。

潍坊又称鸢都,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清代乾隆年间,伴随着年画的发展而壮大。受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人们利用每年春天印制年画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成风筝。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传统工艺在民众生活中得到保护,在为民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着文化的传承。

3、新民艺,民生“真善美”

无论是民艺理论性的研究,还是传统工艺的再造,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生活与自然、生活与历史、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寒来暑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依据自然节律、依循“二十四节气”生产生活,也企盼着一年四季岁岁平安。

民众手工造物常常以精妙的巧思,构想出淳朴祥和的多彩生活。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年三十要张贴年画,除旧布新,祈福四季平安,贴上剪纸窗花寓意着生活的红火美好。门神原为“护门之神”,春联和门笺则抒发着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祈福纳祥的心愿,是民艺造物的情感基础,无论选取何种物材,民艺造物都善于格物尽性。为孩子们做虎头鞋、虎头帽,张贴“神虎镇宅”年画,是为了祈求全家的平安和吉利。镇宅禳灾、纳吉求福,挂泥塑虎头既示庆贺,亦寓神护之意。虎将、虎士、虎虎生气、虎头虎脑……人们崇虎、尊虎、爱虎,常以“虎”来表达赞美,鼓舞人心。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传统的文化生态正经历着不断地重塑与建构。民艺一方面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诉求,围绕民众的生活、物用、情感、观念进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在现代生活追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对于传统工艺文化的价值认同,形成了民艺的新的文化生态。在实践层面,“新民艺”概念的构建,正在以传统工艺与当下生活的崭新视角,创造民生日用与生活的真谛。正如杭间教授在《设计的善意》一书的“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中分析手工艺与生活日常的关系时所言:“手工艺的新美学,不是传统美学的发展,也不是一种新的风格,更不是一种新的样式,而是回故乡的路上。”当代民生生活中的思乡情怀,成为传统文化中潜藏的古老智慧。民生中的“真善美”,也成为新民艺表达的智慧源泉。

(作者:任晓炜,系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编辑:上官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