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四五”力争智能考古获突破 加强凌家滩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
中新网合肥2月18日电 (记者 吴兰)聚焦文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力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含山凌家滩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推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十四五”期间,在围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上,安徽将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以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升该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近日出台。围绕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推动文物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强化文物古迹保护、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推动博物馆和社会文物管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壮大文物人才队伍等主要任务,制定具体举措。
在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方面,加强含山凌家滩遗址、蚌埠禹会村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国家重大考古研究课题安徽省项目研究;开展繁昌人字洞遗址、东至华龙洞遗址、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组织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公布;推动凌家滩遗址、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寿春城遗址、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明中都遗址、柳孜遗址等“十四五”国家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和开放展示;支持建设安徽省楚文化考古研究基地等。
在强化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西递、宏村、查济、南屏古建筑群等文物修缮工程,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及周边环境;开展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研究;支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山市祁门申报列入“万里茶道”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编制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推进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价值内涵,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推进长三角文博区域合作项目,开展长三角等地区联合考古研究等学术和项目交流,加快与沪苏浙博物馆资源、服务、运营一体化发展。
《方案》明确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安徽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编辑:陈文韬】
-
山西古法斫琴师:守艺数十载 传续千年好声音
2022-02-21 -
来新文化地标 赏千余件“中华瑰宝”
2022-02-21 -
体验非遗项目 云享文化快乐年
2022-02-21 -
山西古法斫琴师:守艺数十载 传续千年好声音
2022-02-21 -
去年北京考古发掘面积11.6万平方米 出土文物约5000件
2022-02-21 -
安徽“十四五”力争智能考古获突破 加强凌家滩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
2022-02-21 -
以北京冬奥会奖牌为媒 安徽凌家滩向世界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
2022-02-21 -
山东公布2021年度考古新发现 沂水跋山遗址等入选
2022-02-21 -
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马背藏戏《丹玛之子》举行展演
2022-02-21 -
安徽“十四五”力争智能考古获突破 加强凌家滩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
2022-02-21 -
山东公布2021年度考古新发现 沂水跋山遗址等入选
2022-02-21 -
以北京冬奥会奖牌为媒 安徽凌家滩向世界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
2022-02-21 -
体验非遗项目 云享文化快乐年
2022-02-21 -
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马背藏戏《丹玛之子》举行展演
2022-02-21 -
去年北京考古发掘面积11.6万平方米 出土文物约5000件
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