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今儿个他们来,明儿个我来,不至于太热闹,也不至于太冷清。亏得我巴巴地赶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明儿你再想要我的赞,可不能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热。
对此,不免有人会担心,如此玩梗会不会把《红楼梦》玩坏,导致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笔者倒是觉得,经典没那么容易被“毁”,对年轻人的语言实验,不妨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林学”看起来轻松诙谐,却并非没有门槛。正如有人总结的,林黛玉的经典表达中,总有着三分柔弱两分温柔四分讥诮一分气恼。如果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没有充分了解,恐怕还真无法体会到“林学”的乐趣,也难以在二次创作中精准“拿捏”林妹妹的气质。这些爱玩梗的年轻人,内心并无什么恶意,更多是有着对经典人物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作为经典文学著作,《红楼梦》本身也不是板起面孔讲道理的。书中虽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沉重,但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不乏幽默精神。不管是刘姥姥行酒令时的热闹场景,宝玉要被父亲打时与耳聋婆子鸡同鸭讲的黑色幽默,还是林黛玉打趣他人时异常刁钻的角度,都会让读者忍俊不禁。
过于担心“林黛玉文学”的流行会让《红楼梦》严肃性被消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本书的误读。比起让大部头束之高阁,年轻人用轻盈的手法模仿人物语调,反而能够降低与原著的距离感,让更多人对这部经典产生兴趣,重温原文内容。
其实,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我们更该看到年轻人以此传达的真实情绪。比如,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林学”的创作热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的,情绪却是极为真实的。
在社交媒体上,林黛玉“花式怼人”的话术之所以会大火,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亲戚、同事、领导的无理要求,人们总是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拒绝性的话语。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年轻人的压力和不满总要释放和排解,用诙谐幽默、带些文学色彩的方式调侃一番,其实无伤大雅。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相信不管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还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经典,都足以容得下这些话语方式和语言实验。因此,与其苛责年轻人玩梗过度,不如更多倾听戏谑背后的“真意”,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吴涛】
-
“林黛玉发疯文学”,一场风过留痕的狂欢
2022-03-31 -
“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 好好说话难吗
2022-03-30 -
东西问 | 哥舒玺思:荷兰语《红楼梦》翻译为何历时13年?
2022-03-28 -
“林妹妹”怪话连篇上热搜 专家解析黛玉发疯体缘何风靡互联网
2022-03-23 -
现当代作家说《红楼梦》
2022-03-11 -
“越剧·尹派”经典剧目《红楼梦》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2022-03-04 -
中国经典文艺作品里有哪些藏不住的“中国式浪漫”?
2022-02-22 -
《红楼梦》里最真挚的友谊:初读感动,再读是人生
2022-01-01 -
《红楼梦》的螃蟹宴与《闲情偶寄》的蟹秋清供
2021-12-12 -
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文学是沟通世界的有效途径
2021-12-07 -
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文学是沟通世界的有效途径
2021-12-06 -
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文学是沟通世界的有效途径
2021-12-06 -
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文学是沟通世界的有效途径
2021-12-06 -
2021“读懂中国”文学沙龙:文学是沟通世界的有效途径
2021-12-06 -
舞剧《红楼梦》:彩云易散 怜爱永恒
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