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人“大魔王”王熙凤,其实也有柔软一面
中新文娱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邢蕊) 最近,能说会道的王熙凤又被网友赋予了一个新的昵称:怼人奇才你凤姐。
作为《红楼梦》中有名的“凤辣子”,王熙凤巧言善辩的名场面自然是有不少。无论是借着教育贾环之名,嘲讽赵姨娘,还是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大闹宁国府,凤姐怼人往往直击要害,不仅语言通俗易懂,还能把人骂得无地自容。以至于很多网友都发出了“凤姐的嘴能借我怼人用吗”的灵魂拷问。
其实,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她曾设计害死贾瑞,又借秋桐之手逼死尤二姐。在很多人看来,王熙凤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但事实上,王熙凤不仅有治家理财之能,也有八面玲珑之心。泼辣果敢的背后,王熙凤也有不失温情柔软的一面。
资料图:演员正在上演经典越剧《红楼梦》。中新社发 高思远 摄在女儿巧姐儿面前,王熙凤的母爱是柔情似水的。有一回巧姐儿生痘疹,一向不信“阴司地狱报应”的她,也开始打扫房间,供奉娘娘,还与贾琏隔房,又裁了大红尺头给奶妈和丫头们做衣裳。
正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王熙凤又放下身段,请这个贫苦的老太太给女儿取个名字。虽说凤姐此举也是为了借刘姥姥的福气,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女儿的健康,王熙凤作为母亲,也算是拼尽了全力。
在丈夫贾琏面前,王熙凤也曾展示出娇羞妩媚的萌态。贾元春被封为贵妃后,恰巧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之事圆满完成。两人多日未见,王熙凤打趣丈夫:“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
书中还有一回,王熙凤和贾宝玉中邪,双双病重,奄奄一息。看到众人为妻子准备后事,贾琏哭得伤心欲绝,忘餐废寝。
关于王熙凤与贾琏的恩爱细节,《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可见凤姐也不全是像“母夜叉”似的泼妇,她和丈夫也有过一段郎情妾意的甜蜜时光。
资料图:图为演员正在上演经典越剧《红楼梦》。中新社发 高思远 摄在众多叔嫂兄弟面前,王熙凤更是展示出了周到热情的一面。对贾宝玉自然不用多说,对寡嫂李纨、侄儿贾兰也照顾有加。虽然她反感赵姨娘,但对贾环也算表露过真心实意。贾环被赵姨娘痛骂时,她会让丫头拿自己的一吊钱,送他去后院和迎春玩;王夫人问起贾宝玉房里丫头的情况时,王熙凤也会替贾环争取应有的利益:“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
对大观园里的姐妹们,王熙凤体贴入微。她会出钱给姑娘们作诗,还会请求贾母在园子里设个小厨房。
心思敏感、牙尖嘴利的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关系也十分融洽。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唯独对林黛玉的潇湘馆格外宽松。王善保家的在紫鹃处搜出了宝玉的旧东西,凤姐挺身而出为林黛玉打掩护。
人无完人,王熙凤无疑也是多面的。她被人诟病玩弄权术、贪财自私、见风使舵,但是在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封建社会,一位掌握着家族大小事宜的弱女子,想必背后也有很多的不得已而为之。
凤姐小产后,王夫人让贾探春协理荣国府家事。丫头婆子看探春是个“姑娘家”,没少给她下绊子。
不难看出,贾府管家这个位置,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则背地里的委屈都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资料图:图为歌剧《红楼梦》彩排现场。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性情中人王熙凤自然是不完美的。她时而狠毒、时而温柔、时而幽默、时而俏皮,正是这些特征叠加在一起,才塑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王熙凤。
凤姐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一席草席裹身,白茫茫大地落了个真干净。她风光一世,最后却死无葬身之地,她机关算尽,却算不出自己多舛的命运。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红楼梦》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总能看到书中人物不同的一面。就像现实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王熙凤的功过好坏,就留给各位看客自行解读吧。(完)
【编辑:陈文韬】-
“芳华”深耕越剧传承 “艺”起抗疫
2022-04-20 -
经常“怼人”的林黛玉,其实活得最通透
2022-04-10 -
《红楼梦》隐藏的“一番”竟是他?
2022-04-07 -
林黛玉“发疯文学”网络走红 红学家:年轻人也需要引导
2022-04-01 -
“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2022-04-01 -
东西问 | 哥舒玺思:荷兰语《红楼梦》翻译为何历时13年?
2022-03-28 -
“林妹妹”怪话连篇上热搜 专家解析黛玉发疯体缘何风靡互联网
2022-03-23 -
现当代作家说《红楼梦》
2022-03-11 -
浙江一大学教授以西湖为背景创作小说 将越剧故事搬上银幕
2022-03-05 -
“越剧·尹派”经典剧目《红楼梦》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2022-03-04 -
中国经典文艺作品里有哪些藏不住的“中国式浪漫”?
2022-02-22 -
“芳华”复排越剧《唐琬》上演 优秀剧目有序传承
2022-01-26 -
“女包公”沈敏: 坚持传承越剧花脸行当
2022-01-14 -
戏曲荟萃三坊七巷 演绎古厝“坊巷人物”
2022-01-11 -
《红楼梦》里最真挚的友谊:初读感动,再读是人生
20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