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长篇小说《生与死间的花序》:历史拂照下的个体归处

时间:2022-06-02 08:19: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高凯)“这部小说值得我们关注讨论的是,面对历史,一个作家如何写作,小说中的人物如何和历史纠缠在一起。”在日前举行的长篇小说《生与死间的花序》新书分享会上,作家阎连科指出,“几乎所有作家和历史都是分不开的”,他认为,《生与死间的花序》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和上一代作家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作家进入历史的时候完全处于另外一种状态。

《生与死间的花序》是作家谢络绎的长篇小说。故事以一位神秘画家的创作为线索,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生死交迭,亦真亦幻,江汉平原上一个小镇的画卷在不同视角下徐徐展开。神秘画家本是个乡野少年,在时代浪潮中成长为建筑巨贾,经历大喜大悲后转向纯粹的精神探索。那些帮助他建构了复杂生命体的小镇众生,仿若岸边成片的红蓼,以极强的韧性宣示着平凡的力量。小镇不断发展,逐渐在现代性上与大城市趋同。而未来的未来,这无差别的新世界又将走向何方?作者以力道与柔美兼具的笔触,筑起一座人与时代合鸣的文学迷宫。

阎连科认为,“几乎所有作家和历史都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当然这也导致我们的写作中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谢络绎这个长篇小说的背后也有一个长河性的历史线索,但是它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和上一代作家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作家进入历史的时候完全处于另外一种状态。”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在面对历史时的共性是贴近历史,拥抱历史,好似每个人都曾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般,这方面《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等,都是成功的典例。这些作品的后面,都有一个强大的历史河流在汩汩流淌。因此我们会看到,作家们面对历史的态度是相一致的拥抱,其实也是历史对作家左右腾挪的一种限制,对小说人物的命运的一种限定。但谢络绎是不同的,她将一个作家的写作和历史的距离拉开了。虽然历史还在小说中间,人物也还在小说中间,但作家和历史的距离被拉开了。她面对的历史和我们所面对的历史不太一样。这部小说值得我们关注讨论的是,面对历史,一个作家如何写作,小说中的人物如何和历史纠缠在一起。”

作家李修文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谢络绎在写历史,写历史对人的影响,但实际上她也在重新发现历史,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谢络绎在以个人的力量命名历史。这是这部作品非常珍贵的一点。”

“我没有试图写一个辉煌的人物,我在写他身边的人。众生是我特别想要着重表现的。”谢络绎坦言这部小说最初的创作机缘,源于接触到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也就是小说当中鲁开伍原型,并希望借鲁开伍这个人物,通过他的行为去寻找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缘由,以及书中这么多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缘由和过程。人人通过自己不知道意义为何的一些举动,慢慢地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终究会和历史的每个节点相契合,同时也会契合我们每次心灵上的需要,最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成就。

谢络绎还表示,“我喜欢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我的创作过程中也下意识地写出了这个过程。在我自己梳理书中众多的人物时,我发现对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我都在有意无意地按照这样一个路径去塑造他们。小说里的众多人物不在同一平面,而是存在于多个时空中,由各时空里的一个点发散出来一个关系,再连接到下一个时空,最终汇聚成为一个大时空。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正是从这些时空中走出来的。”

对于小说颇为独特的结构,阎连科表示,“小说在时间上的叙事也十分有趣,一会儿是今天,一会儿是明天,一会儿又可能是未来。这种叙事方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些难度,故事会突然被打断,但恰恰这种打断赋予这部小说非常强烈的形式感。”

阎连科强调,“所有小说的形式都是艺术,我们绝不能把小说的形式和内容分开。所有的形式都是内容,所有的内容都是艺术,所有的形式也都是艺术。《生与死间的花序》这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便是完全不可分开的。”他认为,《生与死间的花序》讲究章节,讲究节奏,讲究历史、今天和未来,并组成一个圆环性的结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长篇小说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上可借鉴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采用”两部分叠加的结构,谢络绎坦言,希望这部小说能够更自由,能够呈现更大的开合,“我选择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提供完全不同的阅读视角,将当前移植到各个历史阶段,使得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当下片断的回应。这种回应很隐晦,默默表达着心灵上的今昔映照。”(完) 【编辑:王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