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 文脉悠长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感知时光、防病除瘟、祭奠屈原……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传承至今。
它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鲜明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中,有典籍中的端庄,也有五彩丝线、菖蒲艾条装点的雅趣,但究其根本,它是维系中国人家国情的纽带,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端午有诗性。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是“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的竞渡,还是“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端午,糅合着诗性的表达,贯穿了绵长的中国文化传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情思中。
端午有率性。云旗猎猎,锣鼓频催,纵桨飞舟,豪气干云……船手奋力向前,鼓手用力击鼓,岸边热情的观众为喜爱的队伍呐喊助威。村社之间龙舟竞渡,是互相联系的方式,也是对共同体的认同,是节日的狂欢,更是社会生活的活力所在。沈从文笔下的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汪曾祺笔下家乡的端午,“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种种美好的小情趣,就这样年年复复镶嵌进日常的生活里,流淌千年。
端午有知性。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止于阖家团聚,更追求一种精神层面的修为与提升。端午女儿归宁,行孝道,是家庭对礼制文化的遵从,践行了忠孝、合和的家庭观念;端午祭祀屈原,是今人对前人的缅怀和纪念,体现的是仁义、爱国的入世情怀;诵读《离骚》等经典篇章,营造共同的文化情境,更是现代人对中华民族价值的认同。
今天,我们过端午。很多人家依旧像父辈祖辈一样,洗米包粽,互赠香囊,在太阳升起前挑选艾草悬于门口。愉快地完成这些,不光是因为那一口软糯浓香的粽子,也不光是香囊艾草的芬芳精致,更是因为我们对端午始终葆有深深的情感认同,传承千载却又历久弥新。就像闻一多先生曾说的:“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本报评论员) 【编辑:姜雨薇】
-
十六载传承与创新 浙江嘉兴千年文脉“活化”端午节庆
2022-06-03 -
古代敦煌的端午节:操舟弄潮 登高滑沙 亲绘团扇
2022-06-03 -
人间好时节丨端午·竞渡
2022-06-03 -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2022-06-03 -
守好端午文化的“富矿”
2022-06-03 -
东西问丨刘石林: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2022-06-03 -
端午冷知识:别人祝我端午节快乐,我能答应不?
2022-06-03 -
“两岸同舟 诗遇集美”:集美(端午)诗歌节诗歌墙展示两岸60首优秀诗作
2022-06-03 -
新华时评:在端午感受文脉之正
2022-06-03 -
哪些属于端午节的仪式感,有你人生的难忘回忆?
2022-06-03 -
读懂中华民族“端午文化”的丰厚内涵
2022-06-03 -
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
2022-06-03 -
两岸专家学者共论“端午文化”与“两岸共同精神家园”
2022-06-02 -
外国友人戴维在鄂尔多斯谈端午节:很仪式,很文化
2022-06-02 -
华侨大学境内外学子迎端午品民俗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