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90余年 古蜀探源惊喜不断
三星堆考古90余年 古蜀探源惊喜不断
2022年6月5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地下主体全面封顶,开始进入地上钢结构的施工阶段。目前预计将于2023年10月新馆主体工程完工,同年12月底完成布展,正式开放。
再等1年多,我们就能尽情饱览三星堆新一轮发掘的6个祭祀坑中出土并修复的大批珍贵文物了。
在此之前,通过几轮央视的直播以及春晚大面具的华丽亮相,几度“惊鸿一瞥”所引发的关注和热搜,已充分证明了公众对神秘又充满想象力的古蜀文明,有着极大的热情。
1929年,广汉农民燕氏父子的意外发现,到1、2号“祭祀坑”的发掘;从2019年底最初“探坑”,到本月将再次启动的新一轮直播……90多年来三星堆已经给我们带来过多少惊喜?又制造了多少新的“谜题”?
2021,属于三星堆的高光时刻
从2个到6个
难以置信的新发现
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诚、燕青保父子在三星堆月亮湾台地燕家院子门前掏沟时发现一坑约400件精美的玉石器 ,一时间“广汉玉器”声名鹊起。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在馆长葛维汉和副馆长林名均带领下,在1929年燕家院子玉石器坑地点附近进行三星堆历史上的首次考古发掘,出土、采集600余件玉石器和陶器标本,从而拉开持续90余年的三星堆考古的序幕。
90多年来,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三星堆考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遗址的范围、年代、分期和文化内涵基本摸清,城址的规模、布局和演变过程逐渐明晰,1、2号祭祀坑和青关山超大型建筑基址群的发现和发掘,更使三星堆无可争议地成为长江上游的文明高地和世人瞩目的焦点。
1986年发掘完一、二号“祭祀坑”后,发掘不再是三星堆考古站的急迫任务,对已出土文物进行研究解读和消化,成为考古工作者们的主要任务。
新的惊喜不期而至——2019年12月,在一、二号祭祀坑的展示平台下,挖沟的考古队员探到了三号坑的一个角,随着向下继续探索,发现露出了一件大口尊。此后,考古队员们顺藤摸瓜,先后在原来的展示平台下发现了6个“祭祀坑”。
从2个到6个,比当年的发现翻了三倍,而坑内陆续出土的文物,从单件编号上来讲,则远远不止当年的三倍——神树、神坛、金面具残片、小金圆片、青铜大面具、数以百计的象牙,以及玉器、石罄等等。
其中,已经出土了迄今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器型独特的铜顶尊跪坐人像、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等,震惊考古界。三星堆再次以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以及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
从去年3月的重大发布开始
热度一路升温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全国上下对这6个新发现祭祀坑的关注与热情,以及三星堆遗址热度的进一步提升,也从这场发布会开始,随着之后的直播以及媒体相关报道,一路升温。
去年3月时,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中,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并已经出土了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多学科融合与多团队合作是本轮发掘工作的一大特点:共有3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不同单位的多学科研究人员不仅参与考古发掘,还参与多学科研究方案的设定、样品的采集等,避免出现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两张皮的局面。
时隔30余年,再次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科技在考古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
在2022年2月举行的“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中,“大量科技应用助力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获评了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与“天宫开讲科普课”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并列,足见三星堆本轮考古发掘的科技含量之高。
毫无悬念
入选百年百大与年度十大
2021年9月28日,由四川博物院联合长江流域多家博物馆举办的年度大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隆重开幕,首次展出了三星堆3、4、5号坑新出土的三件文物:青铜跪坐扭头人像、青铜小立人和黄金鸟形饰物,吸引了大批观众纷纷前往一睹真容。
2021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广汉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和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携手入选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最终名单。
2021年12月18日,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正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申报工作推进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表示:三星堆的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目共睹。“如果一处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关注度和知名度较高,有助于申遗时间的缩短。”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也强调说,三星堆和金沙申遗最有希望的关键点,在于能够“为一种已经消逝的文明和传统作出重要见证。”
同样是在去年12月18日,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馆正式开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文保科研平台,可以全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实景,让观众们沉浸式体验文物的修复过程。
在开馆仪式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了当时的最新工作进展——截至2021年11月30日,三星堆6个祭祀坑的考古挖掘中,已累计出土器形完整的青铜器876件、金器510件,玉器454件、石器122件,陶器13件、象牙415件、其他15件——总共已有2000多件。
2022年3月31日,三星堆遗址毫无悬念地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一个“考古大年”,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力压群雄脱颖而出,足见三星堆的魅力与热度。
金、铜、玉
又现新“宝贝代言人”
最惊艳的金面具
最早重见天日
2021年1月5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考古人员在三星堆5号坑里发现了金面具初露的一角。他们开始以为这是一块较大的金箔。但在逐步清理的过程中能辨认出鼻子、耳朵的形状,推测很可能是件金面具。”
这半张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含金量为85%左右,银含量在13%到14%左右,重约280克。据此推测,这件黄金面具的完整重量应该超过500克——比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更大更重,也比目前我国出土的商代最重金器——三星堆金杖(463克)还要重。
这件金面具是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中最早出现并且最重要的器物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体量最大的一件金面具。
此外,5号坑里还密密麻麻分布了大量的小圆金箔片,上有穿孔。从其较为有序的排列方式来看,专家推测其可能为附着在衣服上的装饰,数量较多的穿孔珠饰则可能为璎珞构件。由于不敢轻易扰动,最终采取了整体切割提取的方式,“一股脑”搬去了文物修复中心。
最高大的青铜神坛
人与神兽“叠罗汉”
在器物密布的8号坑里,最吸引人的一件青铜器物,便是巨大的神坛。早在去年9月的直播中,这件仍半埋在泥土里的神坛就被重点介绍过。它从2021年7月开始露头,随后以缓慢的速度一点点清理,直到最近基本上到了可以提取出坑的程度。
这件神坛大致分为三部分,最下面是方形台基,台基上有12个小人,分为3组,每组4人,动作各异。有的是跪坐的,双手呈持握姿态;还有坐姿的,发型和穿着的衣服都很特别。另外有4个人跪在立柱上,肌肉强健,扛着轿子一样的东西,上面抬着小神兽,小神兽上又骑着人……层层叠叠,构造繁复。
据专家介绍,仅仅是坑内发现的不完整主体,就已达到90厘米左右的高度。据此估计,神坛的完整高度能达到1.55米。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2号坑神坛残件,复原之后的高度也不及8号坑这件。
最特别的玉刀
藏在焚烧过的木箱底
6号坑是本轮六个祭祀坑中最为特别的一个:这个坑里几乎只有一件东西,就是一个巨大、完整的碳化木箱,为三星堆遗址两轮发掘中首次发现。
而在这只特别的木箱底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玉刀,色泽鲜丽,制作精美,有着流畅的线条外观,仿佛一条鱼。据专家介绍,这把玉刀与金沙出土的玉器材质比较接近,是软玉。
并且,这把玉刀也是本轮发掘中,6个祭祀坑中迄今出土的所有玉器中,唯一的一把玉刀。此前在1986年对1号、2号坑的发掘中,也曾出土过一把。
在去年9月的央视直播中,曾特意对比了6号坑木箱中的这把玉刀与江西靖安出土的一把竹刀,形状十分相似。这把玉刀和现藏于昆明市博物馆的一把战国时期青铜打纬刀的刃部也有几分类似,但后者的刀柄较短,刃部较长。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刘星辰】
-
石峁人群从何而来?与陶寺人群有何关联?古基因组最新研究揭秘
2022-06-07 -
四川三星堆将打造具有中国气度、国际形象的超级IP
2022-06-04 -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须融入时代、见诸生活
2022-06-02 -
邓聪:牙璋4500年前首现山东 商代中期从海路抵达香港
2022-06-01 -
贵州赫章可乐遗址首次完成大规模考古勘探
2022-06-01 -
宁夏考古见证文明的交流融合
2022-05-29 -
共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2022-05-28 -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在唐代叫什么?
2022-05-26 -
三星堆考古人:打开古蜀文明的“盲盒”期待永不落空
2022-05-26 -
“考古热”下为考古人的“一问三不知”点赞
2022-05-25 -
“玉见敖汉——敖汉旗出土玉器精品展”亮相三星堆博物馆
2022-05-18 -
绘制文物“标准照” 的考古绘图师:“要对得起历史”
2022-05-15 -
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启动 被认定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
2022-05-14 -
上山遗址将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面向全球招标 总投资1.8亿元
2022-05-14 -
考古纪录片《又见三星堆》今晚央视开播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