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楼与一个时代相遇
一座大楼与一个时代相遇(以物鉴史)
104年前,一座大楼与一个时代相遇。这座大楼就是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京大学第一院。它于1918年8月落成,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红楼。
高耸于青砖灰瓦中的北大红楼坚实庄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曾在这里风云际会。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一幕幕历史场景浮现面前。
红楼展厅,全部63期《新青年》一字排开,组成一张20世纪初新思想新文化朝气蓬勃的时代面孔,仍是那么率真鲜活、情真意切。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敬告青年》开宗明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7年,《新青年》落户北京大学,“一校一刊”结合,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桌上一本打开的书,是所有人的视线中心。众人或坐或站,似在热烈讨论什么——红楼浮雕《八大编辑》饱满厚重。在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小院,这些学贯中西的北大教授,抛掷出一枚枚射向封建专制的重型炮弹。他们为妇女解放呼号呐喊,举起民主科学大旗,倡导白话文与新式标点,开辟中国现代文学新谱系……
眼前的报刊信札,承载了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大事件。以白话文为先导的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的闸门,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段历史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浓墨重彩的表现。在剧中,蔡元培说:“无论将来发展到什么时代,它终将是以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文化为先导的”。
红楼2层,靠近楼梯是复原后的文科学长办公室。1918年,《每周评论》创刊,编辑部设在这里,发行所设在北京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每周评论》与主导思想启蒙的《新青年》相得益彰,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为五四运动提出不断深入的纲领、口号与斗争方式。
静卧17厅的国家一级文物《五四》,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介绍五四运动的书籍,作者是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蔡晓舟和在北大国文系学习的表弟杨亮功(笔名杨量工)。蔡晓舟在序言中写道:“五四一役,涵有二义,一为国家争主权,一为平民争人格。”1919年全国期刊如雨后春笋猛增至400余种,红楼展出了《新潮》《语丝》《教育潮》《新学报》等当时影响较大期刊。五四运动把民主、科学的种子播撒进中国人的心田,随着时代改变仍具有感召力。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变革社会、塑造“新国民”的思想武器,是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成果。《每周评论》从第26期起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期间,《新青年》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文章130余篇。展览现场展示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珍贵原件。
1921年11月,陈独秀手书的第一份中共中央文件要求,“在明年七月以前”出版共产主义书籍20种以上。陈独秀组织翻译的3本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马尔西《马克思资本论入门》、考茨基《阶级争斗》、柯卡普《社会主义史》;李达主编的全套6本《共产党》月刊,半公开发行,16开本,最高发行量5000多份;陈望道、华岗、成仿吾、徐冰、谢唯真等人翻译的7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921年,李子洲、刘天章等陕西进步学生在北京创办的《共进》杂志11期;1924年,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陈乔年负责印刷的机关刊物《政治生活》8期……这些珍贵文物汇集红楼,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思想建党的基本样貌。
朱悦华 【编辑:房家梁】
-
读《红楼梦》,首先你要把它当作小说
2022-06-22 -
高考“沁芳”引爆传统文化热潮
2022-06-13 -
《红楼梦》入高考作文,启示要重视阅读经典
2022-06-08 -
当你怀念87版《红楼梦》时,你其实是在怀念什么?
2022-06-05 -
15年,依然难忘“林妹妹”
2022-05-14 -
《红楼梦》系列邮票第五组4月23日发行
2022-04-23 -
怼人“大魔王”王熙凤,其实也有柔软一面
2022-04-21 -
经常“怼人”的林黛玉,其实活得最通透
2022-04-10 -
《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理论追踪·第一辑》出版
2022-04-08 -
《红楼梦》隐藏的“一番”竟是他?
2022-04-07 -
林黛玉“发疯文学”网络走红 红学家:年轻人也需要引导
2022-04-01 -
“林黛玉体”毁掉《红楼梦》?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2022-04-01 -
李大钊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2022-03-30 -
京剧《李大钊》将举行15场公益演出
2022-03-30 -
东西问 | 哥舒玺思:荷兰语《红楼梦》翻译为何历时13年?
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