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从《觉醒年代》到《叛逆者》 革命历史故事何以征服Z世代

时间:2021-06-21 15:1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 高凯)“我还记得那条视频的标题,叫做‘后来啊,安徽合肥有一条延乔路,延乔路的尽头叫繁华大道’,就是这句话吸引我走进了《觉醒年代》的世界。”一位网名“阿婷”的在沪香港大学生这样回忆她与《觉醒年代》的“邂逅”。

这条视频相关的内容是《觉醒年代》剧中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的就义片段。“看后就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两位烈士的生平,看得越多,想知道的就更多,这种‘求知欲’让我开始看《觉醒年代》。”“阿婷”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

近来,《觉醒年代》在打分网站和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大量年轻网友与观众的喜爱,对于人物与情节的持续讨论显现出革命历史剧集对于Z世代令人惊艳的吸引力。

事实上,除了首播后不断登上热搜榜的历史题材大剧《觉醒年代》,后来者亦有开播以来稳居电视剧全网收视率第一,豆瓣拿下8.4分的《叛逆者》。

大小屏幕上讲述革命故事影视作品的“出圈”近来屡现,其背后,Z世代表现出的强劲热情值得关注。

这些作品何以打动Z世代,当下“出圈”的几部作品似乎已经摸索出颇为有效的路径。

在《觉醒年代》中,走出了个性极强、风采卓然的陈独秀,仗义温暖、稳重与激情并存的李大钊,知识渊博、古怪有趣的国学大师辜鸿铭…人性化、生活化的刻画令原本显得遥远模糊的历史人物变得真切鲜活,在观众眼中迅速拥有了各自的“记忆点”。在该剧热闹的弹幕中,北大校长蔡元培甚至因对学生无条件的爱护而被称为“慢羊羊村长”。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对真实历史人物采取个性化描摹的方式正是《觉醒年代》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可以通过展现人物‘可爱’的一面,发掘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引发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也利于挖掘角色更为丰富的人性,赋予其崭新的认知价值。”

相较而言,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的虚构作品《叛逆者》在戏剧性上有更多发挥空间,这部谍战剧没有局限于仅以紧张的悬疑剧情吸引观众,而是在同时始终关照每个角色的情感真实,尤其是主角的成长真实。在特殊历史社会背景下人物对于信仰、爱情的彷徨迷失,受到的挫折和伤害,青春的执着,谍战故事或许遥远,但这些人生中真实的成长经历、情感困惑,无疑迅速拉近了其与当下年轻人心灵上的距离。

之所以能引得Z世代“坚持不加倍速”追剧,还在于这些作品对于价值观、理想的表现上摒弃了生硬的说教,其更加富有情感,更加“轻语态”,更加当代化的表达,让青年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了存于血液中的热度。

正如《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年轻观众从来不会排斥主旋律,他们排斥的是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我们有且仅有的突破路径就是我们要做一部堂堂正正,可亲可感的剧,让我们的观众能够跟故事产生共情。”

《觉醒年代》陈独秀等人诗酒相伴于大雪中畅谈理想与国家未来,被网友形容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荣耀与兴奋”;《叛逆者》中男主人公在初入社会经历跌跌撞撞的无奈后,听到的“你的信仰不应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亦赢得“强心针式台词”的赞誉。

《觉醒年代》中众多对于“中国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人应有怎样的精神”的讨论令网友直言“莫名激动”,《叛逆者》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最初情感火花落在其某些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上,二人不约而同的一句《百叶集》“我平等地歌唱男性和女性”,收获此间众多年轻观众的喝彩。

事实证明,真实的情感拉近和艺术化的叙事表达,令年轻观众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与民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

不论是《觉醒年代》还是《叛逆者》,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虚构作品,这些“出圈”的革命故事都摆脱了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而其年轻化、当代性的表达绝非简单的迎合,而是以情感的真实讲述实现了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共通和情感共鸣,实现作品的创新突围。

数据显示,《觉醒年代》播放量早已超越3亿,而正在播出的《叛逆者》相关话题累计总阅读量也已超150亿,“阿婷”式的z世代与革命故事的“邂逅”还在不断上演。(完) 【编辑:孙静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