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两不误 河南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万余名
中新网郑州7月14日电 (杨大勇 李明明)“这个地铁站就像‘博物馆’一样,真中。”14日,在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参观的市民纷纷表示,这个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设计为主题的地铁站已成为了河南新的“网红打卡胜地”,不仅为出行的市民带来了视觉享受,更为河南“非遗”保护增添了新动力。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
根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河南省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2个、代表性传承人3445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272个、代表性传承人9600名。
河南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其突出的特点是知名度高,影响大。河南有一些非遗资源,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太昊伏羲祭典、洛阳牡丹花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如少林功夫、太极拳、木版年画、传统戏曲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河南每年出境文化交流的项目中大部分为非遗项目,太极拳、少林功夫、马街书会,钧瓷、汝瓷、唐三彩烧制技艺,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为民众在参加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的“非遗墙”。刘鹏 摄14日,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万教授介绍说,要让“非遗”走出国门,应提不断高“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层次,增强“非遗”项目的活力,以更好的方式把“非遗”项目呈现出来。
近年来,河南坚持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运用图、文、声、像等综合性、科技化手段相继实施了“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试点工程,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一系列模式。同时还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增强非遗保护传承活力。
为了加强“非遗”的保护,河南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均已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出台了法律法规,2014年1月1日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南非遗保护工作步入了新阶段,各地市相继出台一系列非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完)
【编辑:朱延静】-
河南打出“组合拳” 支持优秀武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2021-07-10 -
第二批“中华源·河南故事” 中外文系列丛书发布
2021-06-30 -
第二批“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发布
2021-06-30 -
河南“考古盲盒”出海加拿大
2021-06-24 -
传统文化是如何变成“时代顶流”的?
2021-06-22 -
“水下洛神”如何从创意变成现实
2021-06-22 -
《端午奇妙游》“炸圈”了 它是怎么拍出来的?
2021-06-19 -
炸圈背后,《端午奇妙游》做对了什么
2021-06-17 -
三亚疍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06-17 -
《端午奇妙游》出圈,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
2021-06-17 -
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火爆全网 “国潮”文化“破圈”
2021-06-17 -
宝藏河南大胆破圈“端午奇妙游”起来
2021-06-17 -
文物修复师——把文物叫醒、让文物“复活”
2021-06-17 -
河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21-06-17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河南各地230余场“红色展览”集中亮相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