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21天”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30日电(记者 宋宇晟)“2021年5月1日-5月21日,我在北京城市里不花钱度过了21天,并且像名媛一样优雅。我把这个行为通过影像记录了下来。”
21天里,邹雅琦用假钻戒、假项链把自己装扮成“名媛”,混入头等舱旅客休息室、蹭海底捞等候区的食物、睡各种各样的沙发、免费逛拍卖会……
邹雅琦在机场休息室吃自助餐。受访者供图这段影像是邹雅琦的毕业作品《瞬间所有制》。今年夏天,她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展期间,这部时长近半小时的影像就引起了不少人关注,随着作品传上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部作品,甚至一度登上热搜榜首。
面对这样的实验艺术作品,自然也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觉得“大受震撼”,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有人觉得这只是“蹭吃蹭喝”的恶作剧;也有人怀疑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近日,她接受了中新网记者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央美线上毕业展中邹雅琦对自己作品的介绍。网页截图记者:《瞬间所有制》近一段时间在网上很火。这样的热度是否是你所乐见的?
邹雅琦:我还蛮开心能被更多人看到的。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我可能会更加有使命感。我会随时做好准备,会对接下来的作品更加负责。我希望我本人的作品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至少是最表层的含义,大家能看懂。我是希望能让所有的人民群众看懂的,这是我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定位。
记者:但当大家都看到后,就会有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你也在社交媒体上说到存在“有违本意的解读”。你怎么看这些不同的看法?
邹雅琦:确实,有些人会觉得我可能是作为真正的名媛,了解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规则,然后我再去做“真名媛扮假名媛扮真名媛”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也是通过自身的调研、非常长期的准备以及心理建设,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的。我也看到,有人觉得这是阶层固化的体现,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其实是伤害了大众的心。当然这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邹雅琦在带着标签的床上休息。受访者供图记者:你刚才也提到为这部作品做了很多准备,都有哪些?
邹雅琦:这个作品最早能溯源到我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之前,当时也是了解到了社会压力,对这些有过思考。我也想做出一些作品。到了2018年的时候,我拍了一部伪纪录片,假装我在北京生活了7天,我花3天完成了这部作品。但是感觉没那个感觉、不够劲。到了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跟老师说,我的毕业创作也要做这个。所以包括我的论文写的也是这些内容。
我在准备期间去了很多很多地方,我把我的行为分为衣、食、住、行,就是哪些地方是有免费的衣服、哪些地方是有免费的可以住的地方、哪些地方有免费的食物以及我有哪些可利用的交通方式。
当时我把这四个版块涉及的每个地方都列出来,去查找资料。为了搜寻一些免费的物资,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包括我去每一个地方,其实都是有时刻表的,比如5月1号几点到几点我应该去哪里,什么时间我可以去哪里,就像是旅游时的行程表。
心理建设方面,包括我要把自己打扮成很体面的样子,所谓“名媛”的样子。我也是参考了社交媒体上一些比较“真名媛”的人,看她们会怎么打扮自己、看她们会是什么态度,我会作出这样的心理建设,还会进行早期实验。
这些准备用了有半年以上。我甚至总结了一套人类获取物资的方式。有购买、捕猎、采摘,坏一点的话是偷、抢,我不能用这么坏的方式,我可能通过蹭,还有小小的骗,当然这是不触碰法律红线的,也尽量不给大家带来心理伤害和损失。
邹雅琦创作期间收集的食物等物资。受访者供图记者:我注意到,网上有人觉得你在完成创作的时候,是利用了别人的善意。你怎么看这样的说法?
邹雅琦:会有这种情况。从某个角度说,我就是利用了别人的善意。但平时我也不会这样,这也是为了我的作品,我觉得必须要做出一些尖锐的事情,来打破一下原有的规则。
在事后,作品展览期间,我花了大概10天的时间,尽量把从这个社会上拿走的还回去。比如说,我会在展厅放一个沙发,因为我在外面一直是利用沙发在休息,从一个沙发到另一个沙发,它们就像一个一个的孤岛。我还在展厅里给大家提供服务,比如说我当时准备了很多小纸片,我会让大家写上自己的要求,我把这叫做“使命必达”,如果你有一些想完成的事情,我可以替你完成。有人说,我想领养一只狗,我就帮他联系了领养狗的地方,可能他真的领养到了狗。还有人说,你应该给宜家的工作人员送20瓶可乐,我就去给宜家的工作人员送了可乐,虽然他们当时不是很想收,因为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地方可以放。有拿有还,这其实也是心理建设的一部分。
邹雅琦在机场沙发上睡觉。受访者供图记者:你希望大家通过这件作品看到的是什么?
邹雅琦:我这个作品讲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有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渴望,最终的母题是讨论瞬间与所有之间的关系。可能很多人看到不同的那一面。我也是在观察和研究当中,我目前也没有得出一个非常成熟和严谨的结论,也是在尝试中。
记者:你怎么看艺术作品的话题性?
邹雅琦:我觉得艺术作品的话题性是必要的。就像我的作品,有了话题性才会有更多人看到。我们接触艺术的途径,未来可能会和在美术馆、画廊里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短视频网站、通过社交媒体、通过网络来看艺术作品。
我觉得作品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话题度,才会具有一定的传播度。这样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是伴随互联网上成长的一代人有关。
邹雅琦在拍卖会预展中试戴首饰。受访者供图记者:你刚才提到“人民群众”“使命感”,这类词汇似乎在多数人聊天时并不常见。这是你的用词习惯吗?
邹雅琦:我是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社会性艺术专业毕业的,我们必须要和这个社会紧密相关。这好像也是我自己的使命和我对自己的要求。但是我确实也是搞艺术,作品中会有象征性或者诗意,并不是那么尖锐。
邹雅琦。受访者供图记者:在创作之外,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邹雅琦:我其实不是那么外向的人。很多人可能因为这个作品了解到我,觉得我是很外向的人。但是其实我一个比较内向,朋友不是特别多,但和每个朋友关系都很好。
也有些人可能认为我是一个“真名媛”,但其实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开销比较小、比较能用便宜价格买到好东西的人。花钱方面,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
记者:你觉得你和同龄人有什么区别吗?
邹雅琦:就是不太一样。我一直以来和大家比较难以融入。不同点还蛮复杂的,如果要自夸的话还蛮害羞的。(笑)可能我的想法会不太一样吧。
邹雅琦在带着标签的床上休息。受访者供图后记
邹雅琦确实不太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刚走出校门的女孩。和很多更关注个体命运的年轻人不同,她愿意思考更宏观层面的问题,愿意和记者聊使命、大众观点,甚至是共同富裕这样的话题。
最近,邹雅琦正在忙她的新作品,是实验影像,将于今年10月在日本展出。她告诉记者,其中会展现对东方和西方、梦境和现实这类对立关系的思考。
她觉得,作为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她以及有着相似追求的一群人是肩负某种使命的。她相信,他们所创作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会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这会是一个比较迅速的过程。”(完)
【编辑:李季】-
“90后”插画师以近200幅画作绘制《诗经》
2021-09-29 -
“80后”作家马金莲:扎根泥土 聆听大地心跳
2021-09-28 -
大师集中展示玉雕精品 艺术家探索“空间”的精神拓展
2021-09-28 -
东西问 | 蔡皋:绘本能让西方孩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吗?
2021-09-28 -
世界知名画家乔治·康多上海展出多个系列绘画、雕塑作品
2021-09-28 -
10位女摄影师作品平遥展出 用影像讲述“她”力量
2021-09-23 -
我们对“家”的想象,都藏在了不经意的时间定格里
2021-09-23 -
话剧《原上的星》中秋夜感人收官 吴京安:我在舞台上建了一个“家”
2021-09-23 -
宁夏非遗传承人:巧手剪纸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佳节
2021-09-22 -
“DARK PONY丨寻找自我的奇幻之旅”——THEIRSPACE艺创社首展上海开展
2021-09-21 -
“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让心怀世界的孩子脚下有根
2021-09-21 -
科幻大咖与青少年创作谈:融入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2021-09-19 -
4件传统工艺艺术品捐赠香山革命纪念馆
2021-09-13 -
鲁迅诞辰140周年 故乡浙江绍兴百余件版画作品致敬文学巨匠
2021-09-11 -
3年前“自毁”的班克西涂鸦作品,估价涨了20倍……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