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周梅森:作家不能在社会矛盾前闭上眼睛

时间:2021-11-02 11:18: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家说

周梅森:作家不能在社会矛盾前闭上眼睛

作家总有自己的文学领地,像莫言写的高密、福克纳写的小镇、苏童写的香椿树街。“京州”是我虚构出来的,是我的一个文学领地。

---------------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压力,因为我是一个作家,作家总是在创造,总是在寻找。”作家、编剧周梅森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周梅森全新长篇小说《人民的财产》出版,这是继2017年《人民的名义》热销200万册之后,周梅森创作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他直言:“这是我一生最想写的长篇小说。”

小说出版之际,由其改编的电视剧《突围》开播,由靳东、闫妮、黄志忠、陈晓、秦岚等主演,周梅森担任编剧。

《突围》被视为《人民的名义》姊妹篇,故事依然发生在“汉东省京州市”,时间则在《人民的名义》反腐风暴之后半年,讲述国企京州中福在集团80年庆之前80日内发生的故事。京州中福面临巨大困境,账面巨亏15亿元,其中既有市场变化的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腐败问题。一场意外的爆炸,炸出了5亿元资金的离奇失踪,将各种尖锐复杂性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国企干部齐本安临危受命,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带领企业在经营困境中成功突围。

小说内容涉及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银企险企、民间借贷等,从历史到现实,从国企到民企,从政府高层到民间。小说中对煤矿的部分描写,更是来源于周梅森早年在煤矿工作、生活的经验。

“作家本质上不能接受电视剧工业化生产和套路的重复。因此写《突围》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案件推动型的作品。”周梅森说。

在周梅森看来,他想写的是一部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巴尔扎克曾在拿破仑像下写了一句话:“你用剑征服世界,我将用笔征服世界!”这句话令年轻时的周梅森深受鼓舞。从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开始,周梅森致力于创作反映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及改革浪潮的小说、剧本,《人间正道》《共和国往事》《至高利益》《绝对权力》《我主沉浮》等作品,已确立了周梅森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周梅森说,“总要有一部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那些问题,不能装作看不见。尽管有很多磨难,但作为一个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家,我有责任和义务。”

中青报·中青网:《人民的财产》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这部小说就开始创作了,应该算是我创作(生涯)中很顺利的一部。为什么呢?因为积累时间较长,几十年的生活积累让我找到了灵感,所以这部小说半年多就写完了。创作对我而言是轻车熟路的,像“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这些人,都在我脑海里浮现很久了,写起来很顺利。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想到要创作一部聚焦国企转型的小说?

周梅森: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国企,我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这段历史写出来,这一直是我非常惦记的一个题材。现在这种环境,促使我有可能把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印象、这段岁月的故事,非常深刻地讲出来。

中青报·中青网:小说进行影视化之后,哪些演员的诠释比较精彩?

周梅森:“石红杏”闫妮的表演是令我震惊的,可能有一些观众不太理解“石红杏”为什么要这样表演。当时这个角色的人选,我点名要求选闫妮。因为我想描绘的女主角,不是那种刻板、千人一面、冷冰冰、霸气的“模式化”人物,我需要一个感情丰富、有人间烟火气,而且能够适应剧情的女主角。事实证明选择闫妮是对的,她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特色的女高管形象。

这部戏的演员整体表演都相当出色,比如陈晓,完全不是我印象中那个英俊小生了,他把人间的沧桑感全演出来了;黄志忠是我非常尊重的演员,这部戏里他把一个充满诡计和手腕的国企干部演绎得相当出色;靳东表现出了齐本安的复杂性,这个人物不是没有软弱、犹豫的一面,也不是没想过要退却,但是最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抗争到底。

中青报·中青网:“京州”故事深入人心,未来创作有没有可能出现“京州大宇宙”?

周梅森:我不会从事任何工业化的生产,这是企业家们考虑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作家总有自己的文学领地,像莫言写的高密、福克纳写的小镇、苏童写的香椿树街。“京州”是我虚构出来的,是我的一个文学领地。我会把我的新旧故事,一个又一个故事,装到这片领地里去,我不要再重新虚构一个地方,我没有力气再虚构一个省。

中青报·中青网:创作合格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要把握什么关键点?

周梅森:我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本质,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同时也面对着千年未有的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都很正常。必须有一部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在这些矛盾面前闭上眼睛,不能装作看不见。我想,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说现实题材都变成了好人好事的记录,我相信老百姓也不会喜欢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