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老夫妻坚守旧书店20年 甘做“文化摆渡人”

时间:2021-11-15 17:19:04 来源:武汉晚报

一对老夫妻“爱书爱到哭”

坚守旧书店20年 甘做“文化摆渡人”

“这二十年间,我遇到了很多珍惜旧书的人!对我们而言,坚守在旧书店已是一种责任。”14日,记者慕名来到古德寺老大门旁的上滑坡56号,这里便是“藏在深巷人未识”的珍知旧书店。在20平方米的旧书店里,四面的书柜和中间的桌子上堆满了旧书,书柜与桌子之间的通道只容一个人侧着走。在这里,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甚至绝版的书籍获得了新生。

一家人都爱读书,书比自己重要

“以前,我们一家人在街上看到喜欢的书就会买回来,不知不觉,书架上已有800多本书。”58岁的“老板娘”李兰珍介绍,丈夫艾长幺于1955年出生,从小酷爱读书,读小学时就看了许多《半夜鸡叫》之类的连环画;进入高年级后,《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刚》这些书已不知读过多少遍;初中时就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艾长幺于1976年参军,在服役三年间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李兰珍自己也酷爱读书,上学时就读了《红楼梦》《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儿女受父母影响,在书房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家人都爱读书,用李兰珍的话说就是“爱书爱到哭”。

1996年,夫妻二人从黄陂化工机械厂下岗后,曾卖过水果、摆过地摊。2000年的一天,女儿艾娜华看着家里的书,提出开家旧书店的想法,“这样我们不仅能与更多的人分享家里的书,而且也能看到更多的书”。在女儿的鼓励下,夫妻二人下定了决心。为筹备书店,二人四处淘书近一年。2001年,李兰珍夫妇在汉口火车站附近一家铁路宾馆租了一个门面卖旧书。“那几年,山东、辽宁的铁路工人来店里一袋袋地买书装上车。”

客源不断,二人也想方设法开辟书源。李兰珍回忆,她曾淘遍武汉的旧书店,四处打听旧书来源。为了淘到旧书,艾长幺、李兰珍和回收站老板成了朋友,常打电话互通信息。艾长幺、李兰珍还走街串巷上门收书。

“收书是个力气活,路远的我们坐公交去,路近的我们就骑车上门收书。”有一次两人骑车去收书,回来时下起了大雨,周围没有可供避雨的场所,眼看着四大袋的旧书就要被雨水淋湿,夫妻俩赶紧将外套脱下来盖在袋子上。“要保护书,我们淋湿了不要紧,这些书要是淋湿了就太可惜了。”

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目前,书店内有两万多册书,后湖的家中还藏有一万多册书。不同于时下新潮的书店,珍知旧书店内更多的是市面少见的老书,有些史书更是孤本难觅。李兰珍介绍,书店主要售卖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书籍,也售卖少部分的连环画、字画、“火花”和旧报纸。

今年是建党百年,多年来李兰珍夫妇俩从一些老干部家庭、正规书店选购回的一些红色经典书籍,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讲话与著作,十分俏销。李兰珍说,没想到年轻人对红色书籍这么感兴趣,这对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十分有利。

书店历经四次搬迁,铁杆读者追随

“店开到哪里,老顾客就跟到哪里。”因门面拆迁和租金压力,书店曾历经四次搬迁。李兰珍介绍,读者中有六成是老顾客,每到周末,很多老顾客、老朋友就来了,小小的书店门庭若市。

“一次外出,偶然发现这里居然有个旧书店,进去一看,别有洞天。”江汉大学退休教师周秋和自2013年在韦桑路上发现这家旧书店后,每周都来看书。“这家书店从韦桑路搬到百步亭,后又搬到古德寺旁,我跟老板娘说,店面搬迁了一定要提前告诉我。”

周秋和介绍,市面上看到的《水浒传》大多是80回、100回本,在这里他找到了120回本。家中成套的旧书有缺失,他也会来这里补充。“老板娘很乐意我们在这看书,有作家前来寻找资料书,她还会将家中的藏书借出。”

平日里,一到中午、傍晚,附近武汉育才美术高中的学生就会来这里看书。对于学生购书,李兰珍常常是半卖半送。“这家书店有历史的沉淀感,老书书页泛黄,有着独特的书香味。我埋头在这里看书时,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武汉育才美术高中学生覃书影介绍,因父亲喜爱收藏旧书,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喜欢逛旧书店,这里成了她的宝藏书店。

记者在珍知旧书店看到,这里的书虽然便宜,但没有盗版书,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优秀书籍,中外名著、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很多,还有许多成套的名著,《李自成》一套八本,120元;《三国演义》一套30元;《红楼梦》一套36元。一般的书论斤卖,每斤4元。记者现场“淘”了《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天门纵横》等9本书,李兰珍放到磅秤上称重,共8.5斤,收费34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戴着老花镜,在这里“淘”书一个多小时,挑选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醒世恒言》等老书。

二十年执着守候,甘做“文化摆渡人”

“曾有人问我:现在还有人看书吗?我心里颤抖了一下,有些后怕。虽然电子书兴起后纸质书受到了冲击,但中华五千年文明是通过书籍记载、传承下来的。”艾长幺表示,碎片化阅读的知识不够系统,要想达到深度阅读,纸质书是更好的选择。他希望年轻人能多看书、看好书。“再说,手机看多了伤眼睛,不利于健康。”

近年来,书店多次搬迁,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但李兰珍表示想和丈夫继续把旧书店开下去。“对我们来说,盈不盈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好书带给有需要的人看。为让更多的人看到好书,我们得与时俱进。”在儿子艾正华的帮助下,李兰珍夫妇已经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起了店铺。

记者了解到,书店原来叫“博爱书店”,后来武汉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建议改名为珍知旧书店,取了李兰珍名字中的一个字,同时也有“真知”“珍惜知识”的意思。在珍知旧书店,有的书籍要等上两三年才会被人问津。李兰珍相信这些书籍虽然小众,但总能等来“伯乐”。夫妻二人除了守店,平常也有分工。李兰珍常常充当守店人的角色,而丈夫艾长幺则充当采购员的角色。

66岁的艾长幺话不多,但他思考很多。他说:“我们坚守的是一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一份爱书、分享书的情怀。”他表示,每本旧书都留存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知识,他想把经典古籍中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让灵魂丰盈,让生命丰富。”

文/记者赵代君 见习记者汪丽婷 通讯员郑加俭 【编辑:陈文韬】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