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一生的长征》:主旋律作品的创新表达

时间:2021-12-20 11:19: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高凯)30多年的采访积累,突破纪实类文学作品的框限,大胆运用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门类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呈现了在刀光剑影和祖国建设中长征了一生的一位共产党人,彭东明《一生的长征》作品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一生的长征》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首发于《当代》杂志2021年第3期,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和湖南省作协“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学创作选题作品。

该书以饱满的激情、真挚的感情、丰富的史实、生动的细节、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原商业部副部长喻杰回到家乡平江山区扶贫济困、为民造福的感人故事,还原了一位忠心向党、全心为民的共产党员光辉的一生。主人公喻杰早年参加革命,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主动放弃部级领导的官职回乡为民,之后带领家乡群众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建电站,修公路,植树造林,是身体力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行者。喻杰不仅早年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而且一生都在长征路上艰苦奋斗,负重前行。

《一生的长征》:主旋律作品的创新表达《一生的长征》 湖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本书作者彭东明是湖南平江人,与喻杰同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对喻杰的事迹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次采访过喻杰,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在遵守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突破纪实类文学作品的框限,大胆运用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门类的表现手法,艺术地讲述了主人公的感人事迹。作品运用片段式的一个个故事,连贯成主人公丰满而立体的人生;采用大量的细节,来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和真实感;每一个故事,都有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可读性;每一个人物,都能看到鲜明的性格;作品的语言,质朴亲切,又不失文采。这种创新式的书写,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作品固有的看法,让红色主题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当日指出,《一生的长征》是中国作协实施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作品。召开《一生的长征》作品研讨会,既是对彭东明创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的阶段性成果总结。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肖凌之在致辞中表示,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让三湘大地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如何将这些巨量的史料转换成文学作品?彭东明《一生的长征》做了很好的示范。

中国作协创研室原主任胡平认为,某种程度上,共产党人的形象由于《一生的长征》这部作品获得了新的色彩、新的高度。“回到家乡的老红军不光喻杰一个,但很不一样的是,喻杰是个陆军领导,很有专业水平,完全可以当好顾问、作出贡献,但他认为当顾问也可以到农村去当,可以了解底层的实际情况,然后向中央反映农村存在的实际问题,便于调整政策。这是这个人物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是一般的不忘初心回到家乡,他是有水平的,下乡甚至还是有政策考虑的,确实觉得下乡也能够干成一些事。国内从来没有第二个这样的老革命干部的形象,应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胡平认为,“彭东明是写小说出身的,能够把纪实文学写成小说风格的作品。把纪实题材写成小说化、艺术化,非常有创造性和独特的内容。”

评论家贺绍俊指出,彭东明的作品最可贵的就是把情和理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情体现了他的人性,理体现了他的党性。当情和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情其实是荡漾在心中的。“更好地把这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人性充分地表现出来,就是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彭东明表示,自己30多年前认识喻杰,在他的土坯屋里长聊了三天三晚,《一生的长征》中的所有故事,有的来自喻杰本人的亲口讲述,有的来自地方干部和山区老百姓的口耳相传。30多年的采访积累,他读懂了一位高尚的、纯粹的、永远忠于人民、忠于党,在刀光剑影和祖国建设中长征了一生的共产党人。喻杰的故事是最美的中国故事,他可信、可爱、可敬,这是一个人的生命与万千人民的生命融而为一的故事。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省作家协会、《当代》杂志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承办,岳阳市委宣传部、平江县委协办。(完)

【编辑:房家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