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清中国字 唱好中国歌
咬清中国字 唱好中国歌(文化只眼)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成熟,涌现出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面向未来,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得更好?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坚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咬清中国字,唱好中国歌,讲好中国故事。
民族声乐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大地的中国故事,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传承,服务的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民。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声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了中华文明的滋养,民族声乐才更厚重、更有韵味、更可持续。
小提琴替代不了二胡,芭蕾舞替代不了民族舞,西服替代不了中山装,油画和国画各有千秋,不能比短长。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审美标准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民族声乐要用民族的眼光去评判,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建立审美标准。西洋声乐可以借鉴或融合,但不能全盘吸收、照抄照搬。
语言与文字是从母语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民族声乐的唱法不能背离、背弃中国人的文化和原有的样子,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紧跟上时代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土壤中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唱法。我们要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技术,而不是机械地学习他们的咬字方式。汉语有35个韵母,有“四声”“八调”“十三辙”等声韵格律,且需要归韵。西方语言的咬字状态咬不出中国语言的一些韵辙。
民族唱法的属性,一半属于“说”。唱好中国歌,首先要咬清中国字。过去一度有一种倾向,就是追求发声技巧而忽略咬字唱词。为了所谓的“科学”发声技术,放弃了咬中国字,听不清唱词,发出千篇一律“科学”的声音,导致千人一声的局面,生产的只能是工艺品,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品。因此,新时代民族声乐必须要有塑造灵魂的价值尺度作评判,切实立起“铸魂”而不是“炫技”的导向。
民族声乐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自信相结合的产物。“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是没有前途的。若要让民族声乐具有更广泛的普及性,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符合民族声乐的现代形象。更重要的是,在结合时代发展的同时,坚持民族特色的唱法,发民族的声音,走民族的道路。这既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民族特色的时代强音。
赵洋洋 【编辑:罗攀】
-
央地合作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将开启中国儿艺“新时代种子计划”
2022-03-20 -
江村大墓、北庭故城等6个遗址入围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2-03-19 -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永曜之花》幻境音乐会在京上演
2022-03-19 -
《人工天河—中国红旗渠》:中国故事,纸上相逢
2022-03-18 -
曾孝濂:只为描摹生命力的状态
2022-03-18 -
“中国木雕之城”莆田竹木雕刻精品亮相福州
2022-03-18 -
画卷绘写新时代气象
2022-03-17 -
七年了,《中国诗词大会》如何“保鲜”?
2022-03-17 -
《中国》第二季破圈共振掀起“历史热”
2022-03-16 -
东西问丨周薇:黄河与“Yellow River”,地名翻译为何关乎国家实力?
2022-03-16 -
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名单揭晓 这些上榜
2022-03-15 -
中国音乐界连失大师 吴祖强、李光羲、周广仁逝世
2022-03-15 -
东西问丨朱诚如:“康乾盛世”时期西学为何能在清宫传播?
2022-03-15 -
首届网络文学研究班开班 “何常在”等知名网络作家成首批学员
2022-03-15 -
“Z世代”尼日利亚女孩在重庆:借诗词 追“译”梦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