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能不辜负这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访《长江文艺》双年奖获得者杜学文
中新网太原6月2日电 (记者 李新锁)近日,《长江文艺》双年奖(2019—2021)评选揭晓,山西作家杜学文以散文《在中土》获奖。中新网记者就此采访了获奖作家,以此挖掘文章背后的时代情思。
中新网记者:近日,由湖北省作家协会《长江文艺》杂志社主办的双年奖揭晓。我们注意到您以散文《在中土》获奖。请问您对获奖有什么看法?
杜学文:首先,我要感谢湖北省作家协会与《长江文艺》杂志社,感谢各位评委。能够获得这个奖,对我而言肯定是一种鞭策、激励。但是我也清楚,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偶然,不能说明一个写作的人就怎么样了。关键还要看今后能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新网记者:您说是阶段性的偶然,这个话怎么理解?
杜学文:所谓“阶段性”,就是说你只是在这个阶段,或者说这个评奖期内写出了某个作品,并不能代表你永远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更不会说明你永远可以获奖。所以,我说获奖只是一个偶然的事。如果你误以为获奖是必然的,或者说写东西是冲着获奖而来的,带有很多的功利性、目的性,恐怕写作就会带出许多写作之外的东西。写作应该有一种平常心、真心、坦然之心。如果正巧有一个偶然的机会赶上了获奖,当然是好的,但不要为获奖而写作。
中新网记者:我们注意到有媒体报道,本届终评委会主任之一施战军在谈到获奖作品时认为,《在中土》从文物挖掘这个角度展开了与“一带一路”相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文化情思。请您谈一下当初创作这篇散文时是如何考虑的?
杜学文:“一带一路”当然是今天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一话题也涉及到不同地区人民、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新变,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应对面临的挑战,并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背景。近年来我比较关注这一问题,也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积累。具体到写《在中土》也完全是一种偶然。杂志社的同志知道我关注的话题后,希望我写点相关的散文,但泛泛而谈似乎不符合文学的品质。
如果能够从一个具体的人着手,可能会生动一些。但是这样写也存在问题。这就是我们从史料中会发现很多可写的人,但他们的具体行状却是非常缺乏的。甚至我们很难知道许多具体的东西。如他在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见了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史料记载是非常欠缺的。但是因为我选择的人物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在散文这种体裁的容量中不太好任意虚构,就努力从个人的角度切入,以折射出当时同类人的情况,以描绘出特定时代社会的风貌。
中新网记者:请谈一谈“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的具体含义。
杜学文:这个散文选择的人物是虞弘,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由于虞弘墓的发掘是由专业的考古人员进行的,其历史文化信息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其墓葬中主要发现了虞弘的墓志,从中可以知道虞弘的大概情况。此外还发现了比较完整的石棺,上面有极为精致的雕像,有非常明显的西域文化特征。这些发现对我们今天了解6世纪时期内地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墓志,我们了解到,虞弘为鱼国人。鱼国具体在什么地方,现在人们还不好简单确定。但可以认定的是他具有西域粟特文化的背景,应该是粟特人。
从魏晋以来至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人群即是粟特人。他们善于经营商贸,长于言语辞令,能歌善舞,作战勇猛,多从事长途贸易、驻地商贾,以及外交活动、艺术创作、军旅征战。如果丝绸之路上有从中国内地一直到罗马地区的商人的话,可能就是粟特商人了。其他商人多是短途贸易,很少能够走完丝绸之路全程的。在隋唐时期,中国内地活跃着很多粟特人。他们或者来来往往,或者定居落籍,十分活跃。政府为了对他们进行管理,专门设立了萨保府这一部门,并任用有威望的西域人士担任要职。我们说的虞弘本来在柔然、波斯等地充当外交使节,后出使北齐,留在了内地中土,并成家立业,成为中土的西域人士。这期间,他受到了北齐、北周及隋的重用,担任了很多官职,且多为军事之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兼领并、代、介三州乡团,检校萨保府”。这说明他曾在今山西太原、介休与晋北代县一带活动,并且担任了负责管理西域来华人士的萨保府之职。虞弘的经历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幸运,而是至少公元6世纪时期西域来华人士,特别是粟特人士的普遍现象。这一点从大量的考古研究中可以证明。所以我在这篇散文中力图展示那一历史时期中华的社会文化状况,以及其恢弘的气度与不凡的品格,显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吸纳、转化的品格。
诸如虞弘这样的西域人士,来到中土,不断努力,逐渐接受了中华文化,与中土人民融为一体,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同时,他们也逐渐地被中华文化同化,以成为中华之民为荣。我们注意到,在考古发现的许多西域人士的墓志中,非常强调墓主家族的中华祖源。如虞弘墓志就写到,他的先祖是虞舜,远祖为黄帝。后来因为“弈叶繁昌,派枝西域”。就是说由于家族兴旺,有部分迁徙到了西域。而他自己则是回到了祖地。我们知道虞弘是鱼国人,本自西域。但是他强调自己的先祖是虞舜,是黄帝之后。这应该是一种文化认同。或者说是中华文化同化了虞弘等西域人士。他们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自认是中华子民。《在中土》就是希望能够把这样的历史重现,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文化是多么地具有生命力、创造力与魅力。
中新网记者: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湖北处于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也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请谈一谈黄河、长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
杜学文:一般而言,人们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是肯定的。但是随着探究的深入,特别是考古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同样重大。可以说中华文明就是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共同孕育的文明。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其发展会有差异,但总体来看他们形成了一种互补共进的形态。从人类的起源来看,在黄河流域如垣曲——渑池盆地、丁村等地发现了许多极为重要的人类进化的化石。但是在长江流域也发现了许多人类化石。如湖北的建始、郧阳区、长阳等地都有人骨化石出现。浙江的良渚文化已经是典型的文明形态。山西的陶寺已被证明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实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的人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与方法论,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态。我们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或缺、不能回避的贡献。我们要很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努力开创新的纪元,为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今天的贡献,不愧对这浩浩荡荡、滚滚东流、一往无前的黄河长江。
中新网记者:最后想问一下,您觉得《长江文艺》是一份怎样的刊物?
杜学文:我认为《长江文艺》是一份非常值得尊敬的刊物。首先这是一份有历史含量的刊物。据说它与共和国的年龄一样长,创刊已经有七十多年。对于一份文学刊物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大致可以从《长江文艺》的历史中了解到新中国文艺特别是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其次,我认为《长江文艺》虽然是湖北地方主办的,但却是有全国眼光与水准的文学刊物。他们不仅有发表原创的阵地,还有选刊以刊发全国各地发表的优秀作品。选刊应该说是对原创的一种支持、激励。从本届评奖的结果来看,许多作品都是湖北之外的作家创作的。这应该是其眼光、品格的具体体现。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他们刊发了许多山西作家的原创作品,也选发了许多山西作家的优秀作品,这对山西文学的发展是一种促进、支持。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他们是在“办”刊物,而不是简单地“编”刊物。他们对刊物的整体规划、设计都非常讲究,对待来稿也非常严格。如《在中土》的创作,就是因刊物需要体现“一带一路”方面的作品而约的稿,但并不是约了稿就发,而是对稿件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其选稿用稿的质量是非常讲究的,刊物也因此保持了良好的品质。(完) 【编辑:王禹】
-
“长江合唱音乐厅”在湖北宜昌上线
2022-05-15 -
新疆大型历史题材舞剧《张骞》面向社会公演
2022-04-23 -
专家指湖北史前城址见证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发展
2022-04-20 -
作家陈应松:长篇小说《天露湾》是我的一部家乡书
2022-04-15 -
千年题刻,水下重现
2022-04-12 -
中国学者在楼兰研究上有了发言权
2022-01-27 -
长江文化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江图》等多件文物首次展卷
2021-12-25 -
35年前如何航拍三星堆?专家解析三星堆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
2021-11-19 -
新疆重大历史题材舞剧《张骞》主创及主演人员集体亮相
2021-10-18 -
长江江豚文创IP“豚宝”在湖北宜昌亮相
2021-10-13 -
东西问 | 党志豪:都护领西域,而今何处寻?
2021-10-01 -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蓉开展 5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亮相
2021-09-28 -
再演《五星出东方》 让文物“活”起来
2021-09-23 -
《追寻三星堆》讲述考古故事 搭建学者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2021-09-17 -
长江文明馆:感受长江魅力 领略自然雄奇
202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