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语言是通过文化魅力架设国际沟通的桥梁
中新网天津6月11日电 题: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语言是通过文化魅力架设国际沟通的桥梁
作者 石蕴玉
“语言文字只是手段,不是目标,它的功能就是搭好桥梁、做好中介。而是否能因此实现文化的交融,则取决于文化本身的特性。”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余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天津外国语大学发挥外语学科优势,在搭建话语转换与文化互鉴的桥梁上持续用力。该校师生在余江主持编译下共同完成了《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这也是中国首部以多语种形式全面推介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作品,为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彰显一个国家、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可以承载民族生活的历史、情感和精神,从某个角度直接传承古老的文化传统。”余江表示,“要向世界介绍中国非遗,使非遗有机会融入世界文化体系,因为这份中国宝藏值得被世界看见,面对这座宝藏,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工作者,我的胸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书中共收录了中国40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版本。
为了完成该丛书,天津外国语大学还派出了诸多师生联合的团队,到文化遗产所在地,找到非遗传承人,面对面的进行录音录像采访,并把非遗展演拍下来。
“这套书的背后,我校师生不辞辛劳地付出了很多,尽管路途遥远、偏僻崎岖等困难重重,但师生们本着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精神坚持了下来。”余江称,关于中国世界级非遗的多语种国际传播,不仅是对中国文化本身的介绍,也是在用语言搭建国际传播的桥梁。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体现在书本文字上,礼仪风俗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也深受海外友人的喜爱,而这也离不开语言的介绍。在余江看来,真诚的分享与自信的介绍是国际文化传播的左右手,“我在2018年到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巡讲访问时,感觉到大部分当地人不了解中国,于是我就开始热情地讲述中国文化和基本礼节。一开始他们也不太感兴趣,但随着我自信地介绍,他们越听越认真,不仅开始和我用中国的礼节问好,更是对各类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出浓厚的兴趣。”
余江认为,越是做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越是应该拥有世界眼光与世界胸怀。“只有将优秀文化自信地与他人分享,用真诚和包容将文化奉献给全人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谈起中国文化包容性,余江回忆起自己曾经在新加坡的一段经历:“那时我正在新加坡做学术交流,每当走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我感觉到这里的人们交流方式很中国化,中文、英文、马来语等语言交织在一起,感受着多文化的融合,这些不同的语言在沟通中自由切换是没有障碍的,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包容性。”
余江表示,在新加坡人的心目当中,不认为当地的某些文化是中国文化,他们认为这就是新加坡本土文化。这种现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它能够深度影响当地文化,并且融合成当地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谈及文化信心,余江表示,文化传播的信心是来自人民的自信,是广大人民对中国文化魅力的信服,进而转化成信心,“中国人民将中国文化其特有的魅力与世界人民共享,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宝藏,这其中也离不开语言所搭建的桥梁。”(完) 【编辑:卞立群】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云游非遗 用三种方式解锁非遗新生活
2022-06-12 -
东西问 | 短评:中国为何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06-12 -
三亚南山非遗节开幕 黎族村寨“搬进”景区
2022-06-11 -
百项技艺福建福州集中亮相 释放传统非遗魅力
2022-06-11 -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主会场活动启动 让文化遗产绽放迷人风采
2022-06-11 -
江苏扬州各地办“非遗盛宴” 致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06-11 -
聚焦文物保护利用 北京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2022-06-11 -
贵州:抢救象形文字“活化石” 让非遗水书从山乡走向世界
2022-06-11 -
湖北考古博物馆开馆 打造荆楚文化基因库
2022-06-10 -
画说统战
2022-06-10 -
山西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 明确4大主体功能分区
2022-06-10 -
北京东城破解书店业态碎片化 让散落在各处的空间形成体系
2022-06-10 -
“非遗购物节”将举行 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
2022-06-09 -
全国首条“粤剧文化主题公交”线路开通
2022-06-08 -
让非遗“触网上线”促传承 江苏将举办线上非遗“大集”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