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吉林煎粉:胡同口的乡愁
中新社吉林7月14日电 题:吉林煎粉:胡同口的乡愁
中新社记者 石洪宇
吉林人的“家乡记忆”中,始终有一碗煎粉。
这份出身“草莽”的小吃,原料近乎唾手可得:红薯淀粉加入少许食盐及明矾,兑水熬制、冷却沉淀,凝结成固态,切块下煎锅。
芝麻酱汁、蒜汁、酱油、醋、调味汁、辣椒油、香菜……想要咸香四溢,还是酸甜爽口,配料的把控要靠食客凭经验拿捏。
图为7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一碗刚出锅的煎粉。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在吉林市百年商业街河南街的尽头,“老郑太太煎粉”是“大隐隐于市”般的存在。许多吉林人在这家几十平方米的老店从学生时代“吃到”成家立业,游子归乡,更是要来胡同口寻觅旧时光里的老味道。
58岁的宫淑玲自20多岁起便与婆婆“老郑太太”郑桂芹打理煎粉摊,历经三轮车、简易棚、铁皮房,直至立足寸土寸金的商业街。
图为7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店家制作煎粉。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20世纪90年代,因红薯常年丰收、食材易得,煎粉成了许多生意人的首选,郑桂芹婆媳俩的煎粉摊面临激烈竞争。“街边20米,8家煎粉摊。”宫淑玲说,但她们也是从那时起积攒下了回头客。
“40年了,无论外面流行口味怎么变,这里还是老味道。”许多熟客都难忘当年站在雪中吃煎粉的热气腾腾的画面。
忠实“粉丝”74岁的李国安从青年“吃到”老年,他说煎粉刚入口时有嚼劲,吞咽后舌尖有丝丝凉爽感,而后是满口咸香余味——那是料汁、芝麻酱汁、粉块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
图为7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店家制作煎粉。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宫淑玲说,煎粉粉块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成品,但她和婆婆一直坚持自己制作。“40年来,粉块配方从未变过。”每家店的煎粉粉块口感都不一样,她和婆婆坚持淀粉足量,少加明矾,熬制时间固定。
材料只是其一,烹制最为考验手艺。粉块经平底锅油煎,直至完全熟透。火候的掌控极为关键:粉块要外焦里嫩,晶莹剔透,入口有嚼劲。
宫淑玲对许多食客都很熟悉,有些上小学时便来店光顾,再来时已带着爱人和孩子。而最新一批顾客,仅仅几岁的模样。
图为7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一碗刚出锅的煎粉。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摄遗憾的是,郑桂芹在5年前去世。餐厅内墙壁上至今还挂着老人与顾客的合影。郑老太去世前将小店交给宫淑玲母子,嘱托“店要开下去”。
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返乡游子、团聚的亲友常把这家不大的老店挤得爆满,许多人便守在室外静等空位。
定居上海的王佳琪每次回乡探亲都要来店光顾。“那是吉林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说,无论出差去哪,都会在闲时逛逛街巷,找碗煎粉,但都尝不出家乡的味儿。
有些旅居国外的客人更为执着。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这家老煎粉店推出了真空包装产品。“我和儿子都认为包装后的口味不会比堂食好。”宫淑玲说,“但他们说不要紧,他们只是想回味家乡的味道。”(完)
【编辑:刘欢】-
【寻味中华】云南菌子宴:人间至味,林间滋味
2022-07-12 -
东西问丨土耳其汉学家吉来:《孙子兵法》如何体现中国智慧?
2022-07-12 -
发放体育消费券、减免费用…体育总局“多重礼包”来了!
2022-07-08 -
东西问丨汪习根:为何说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有原创性贡献?
2022-07-02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香港
2022-07-01 -
东西问 | 张良仁:中国的“瓷”吸效应如何连接东西?
2022-07-01 -
下半年即将开始,你的生活将发生这些变化!
2022-06-30 -
东西问 | 周光辉:大一统中国何以越千年?
2022-06-30 -
东西问 | 韩国汉学家吴秀卿:戏剧如何搭建韩中人文交流之桥?
2022-06-29 -
东西问 | 鄂崇荣:巍巍昆仑,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原点”?
2022-06-28 -
【香港故事】“97后”港青望过去瞻未来
2022-06-24 -
2022高考成绩今起陆续公布 这些招生变化要了解!
2022-06-23 -
吉林木匠利用传统技艺智慧造出“清代建筑”
2022-06-08 -
【寻味中华】“一户一粽”:品广西横县大粽的“古早”味道
2022-06-05 -
东西问丨熊辉:“冷门”的非遗对外翻译,何以让中国文化上“热门”?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