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梗”大量走红网络平台 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作者:饶高琦 王莉宁
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伴随着网络自创语言走红的,还有各种爆款方言。近年来,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早年“触电”的广东话以及四川话、陕西话、东北话这四大天王终于不再孤单。各类“方言梗”乍一听再怎么艰涩奇怪,在循环播放一两遍之后,即使是从小生长在普通话环境里的人也会觉得有趣亲切。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和土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面向普通话、方言乃至外语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里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改编自陆游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饶高琦 王莉宁,分别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于晓】
-
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成立 推运河文化传承利用
2021-06-23 -
传统文化是如何变成“时代顶流”的?
2021-06-22 -
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文化主题研讨会召开
2021-06-22 -
在马家窑,推开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的大门
2021-06-21 -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共建健康语文生活
2021-06-20 -
汉服走进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
2021-06-20 -
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2021-06-20 -
考古专家临夏探“马家窑文化”研究途径:应当支持民间研究
2021-06-19 -
靠特色“出圈” 让博物馆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
2021-06-19 -
聆听许渊冲先生的文化嘱托
2021-06-18 -
夜空中多了颗最亮的星:送别许渊冲先生
2021-06-17 -
北师大与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签约 开拓校部合作新空间
2021-06-17 -
炸圈背后,《端午奇妙游》做对了什么
2021-06-17 -
山东380余场次优秀剧目开展演出 集中展示新时代文艺工作成果
2021-06-17 -
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火爆全网 “国潮”文化“破圈”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