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制笔技艺四十余年:非遗传承人于传承中探索创新
中新网湖州7月20日电(施紫楠 倪傲杰)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便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
最近,借着直播东风,善琏湖笔小镇人气正旺。“几场直播带货下来,观看人数过万,抵得上平时一个月的量。”看着记录下的数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晓华感慨。
王晓华在制笔 丁宇洁 摄17岁,王晓华就进入善琏湖笔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在水盆前一坐就是四十余年。浸、列、配、做、搅……22道工序,成为她每天一到车间就不断重复的动作。四十余年岁月,经她手制作的湖笔数不胜数。
“湖笔的品种不同,水盆的工序也不同。”王晓华告诉记者,做水盆最怕两个字:“水”和“坐”。冬天的水盆常常结冰,一天8小时泡在冷水里,双手长满冻疮;夏天,手指则有溃烂,痛得钻心。
王晓华指点年轻人进行湖笔制作 丁宇洁 摄“天天坐着,也是腰酸背痛。一天天、一年年,一泡就是一辈子,一坐也就是一辈子。”谈话间,王晓华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笔尖前端逐渐呈现出一段半透明而有韧性的锋颖。
四十余年来的坚守,王晓华换来了一颗颗“尖圆齐健”的优质兼毫笔头。而这,也正是湖笔名扬天下,跻身文房四宝的关键。
据王晓华介绍,其母亲13岁进入善链湖笔厂当学徒,做的也是水盆,这道工艺相当于两代人的传承。她说,“制作湖笔的乐趣,就是日久情深。”
为传承湖笔制作技艺,王晓华还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并协助善琏学校开发本土教材,担任善琏学校、善琏成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成为培育、传承和发展湖笔“活的DNA”。
“我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了,希望制笔技艺能越来越好,越走越远。”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华不再“墨守成规”,在传统手艺里搞起了创新,力求现代社会中找寻湖笔新的定位,如今,根据书写者对线条粗细的要求,她已经完成了对“小楷白毫笔”“大楷羊毫加健笔”等产品的试制,赢得不少客户的好评和订单。(完)
【编辑:苏亦瑜】-
千年交城堆绫“出山记”:从中国小城走向世界
2021-07-20 -
新疆木勺“焕新记”: 非遗不再“藏深闺” 借力网络闯市场
2021-07-20 -
八闽千姿:泉州刣狮承古传今舞新篇
2021-07-15 -
泉州刣狮承古传今舞新篇
2021-07-15 -
传统工艺:用传统之韵描绘当代之美
2021-07-04 -
非遗技艺赋能国宝文物 新文创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1-06-26 -
匠心传承里的加牙藏毯
2021-06-17 -
剪纸作品与辽博馆藏瓷器文物“组团”展出让文物“活起来”
2021-06-17 -
国家级非遗福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精品展在京开幕
2021-06-17 -
湖北18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06-17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成汕头新晋“网红”打卡地
2021-06-17 -
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在“柳编之乡”看古老手艺“编”出新生活
2021-06-17 -
双语版《非遗·天津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亮相
2021-06-17 -
辽宁各地举行非遗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 促非遗保护成果共享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