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川古墓群 翻阅半部“四川通史”
走进新川古墓群 翻阅半部“四川通史”
在新川古墓群,考古工作者们收获颇丰:不仅发现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而且揭露了千余座古代墓葬,时代自战国时期延续至明代,跨越2000多年历史,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12月5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的第二场活动——“走进考古现场·新川古墓群”成功举办。
35位通过“成都考古”微信公众号报名成功的市民,跟随考古领队左志强来到了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新川考古工作站,一起探秘挖出半部“四川通史”的新川古墓群,亲眼见证了传说中的“白金三品”龙币,并参观考古专业人员制作汉砖拓片。
这也是新川古墓群自去年公布了考古挖掘研究成果之后,首次向公众开放。
从战国延续至明代
这片古墓中藏着半部“四川通史”
2020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发现了从战国至明代的千余座墓葬,时间跨度2000多年,其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串起半部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
转眼一年半过去,这处轰动一时的古墓群,后续整理与研究工作进行得怎么样?昨日下午1点多,35位市民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的带领下,走进考古现场。
左志强向大家介绍:2015年3月~2020年5月,为配合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的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从这些古代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文物。其中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等文物,尤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市民亲眼目睹
传说中的“白金三品”龙币
随后,左志强带着市民们在文物标本陈列室对文物标本及画像石棺,做了一系列近距离观察,并由“文物医生”给大家讲解这些出土的碎片是如何逐步通过科学手段恢复到高度接近当初成品状态的修复过程。观众们对带有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汉代铸造的货币为何会出现外文字母呢?
左志强告诉大家,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件“铅饼”应是“白金三品”之一的龙币。他同时提到,历史上汉武帝发行“白金三品”,其实是在连年征战、开疆拓土、国家财政面临困窘时的选择,更像是一种巨额“虚币”,也引起了民间大规模的盗铸。“新川创新科技园发现的实物含铅量较高,因此命名为‘龙纹铅饼’,可能是民间盗铸时加了铅所致。这种巨额虚币最终只流通了5年就淡出历史舞台。”
随后,左志强又带大家来到了工作站附近的新川古墓群考古发掘现场。
“墓葬是人类文明史较为特别的一种存在,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遗存的集大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既关乎生,也关乎死,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墓葬史也是一部人类生死观的文明史。”左志强总结说。
据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的社教活动接下来还有两场即将举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成都考古”微信公众号,届时仍会有免费参与的宝贵名额放出。 【编辑:岳川】
-
成都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2021-12-06 -
取长补短培育“火种”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有多少种模式
2021-12-05 -
打卡2021成都双年展 沉浸在这场艺术盛宴中
2021-12-05 -
甘肃深入推进考古与历史研究:大力发展“公众考古”
2021-12-04 -
河北涿州古村现明代碑刻 载有佛教东传内容
2021-12-04 -
甘肃深入推进考古与历史研究:大力发展“公众考古”
2021-12-03 -
甘肃深入推进考古与历史研究:大力发展“公众考古”
2021-12-03 -
甘肃深入推进考古与历史研究:大力发展“公众考古”
2021-12-03 -
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出土文物首次展出
2021-12-01 -
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出土文物首次展出
2021-11-30 -
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出土文物首次展出
2021-11-30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有了处理标准
2021-11-29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有了处理标准
2021-11-29 -
日本学者著《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系统梳理中国文物流失过程
2021-11-28 -
单霁翔:中国已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