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万宁桥:京杭大运河上第一桥
亮出万宁桥
吴文涛
据媒体报道,万宁桥周边整治工作即将启动,并计划今年完工。万宁桥位于古积水潭与元通惠河的交界点,是元大都起源的重要标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中轴线设计的基点
北京中轴线的源起是元大都中轴线。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结合蒙古族逐水而居的游牧习俗,围绕当时什刹海附近(时称积水潭或海子)的大片水域来布局,将水面向东突出的最边缘点——也就是万宁桥所在的位置作为城市中轴线的基点,紧挨着“海子”东岸向南北延伸画出一条中轴线。
北端顶点钟鼓楼,是全城报时的机关,也是全城建筑的制高点,体现着应天顺时、生息有序的秩序感和崇高性。向南,则贯穿皇城、宫城,一组组宏伟的宫殿、坛庙左右对称排列开来,坊里街巷横平竖直棋盘式地分布四周。这条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丽正门,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支撑起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构成北京古都风貌的“脊梁”,万宁桥所在的位置正是北京中轴线设计的基点。
京杭大运河上第一桥
元大都作为全国统一王朝的首都,物资需求庞大,粮赋供给几乎全部仰仗江南,漕运成为重中之重。在隋唐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元朝对大运河进一步裁弯取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使大运河从通州直通江南。元朝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通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成功地解决了从通州到大都城这一段的运输难题。
他设计导引昌平白浮泉水西行,从上游绕过沙河、清河谷地,循西山麓转而东南,沿着平缓的坡降,汇集沿途泉流,聚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从瓮山泊扩浚长河、高梁河至和义门(今西直门)水关入大都城,汇入积水潭;又从万宁桥下沿皇城东墙外南下出丽正门东水关,向东南流至文明门(今崇文门以北)外,与金代的闸河故道相接,下至通州高丽庄入今北运河。这项水利工程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使城内的积水潭成为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通航。
通漕之日,元世祖忽必烈站在万宁桥上,向东看,首尾相连的漕船迤迤驶来;向西看,积水潭里桅杆林立、舳舻蔽水,于是兴奋地将该河命名为“通惠河”。
万宁桥属于闸桥,桥下的澄清上闸(又名海子闸)是漕船进入大运河终点的最后一道闸门,闸上的木板桥(明代以后改为石桥)也是漕船离开积水潭码头必经的第一座桥梁。桥梁连接的大道不仅是元大都的中轴线,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漕运物资汇集于海子沿岸,经此流向城里城外,其周边形成了元大都“面朝后市”中的市场格局,商业十分繁华。元史记载,当时的海子东岸,万宁桥至钟鼓楼一带,米市、面市、绸缎市、珠宝市、鹅鸭市、果子市……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茶楼酒肆、商铺作坊旗幌如林,南北大贾、西域客商充斥其间,车水马龙。从至元三十年(1293年)该河通航至元末约50年间,浩浩荡荡的船队曾络绎不绝地穿行大都城内,经万宁桥下进入积水潭码头。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积水潭(什刹海)沿岸,呈现出一幅元代的《清明上河图》。而这一商脉至今绵延不息。
万宁桥东西两侧的石泊岸上有6尊栩栩如生的镇水神兽,它们和石桥、河道、泊岸、闸基等共同构成了自元、明以来保存相对完好的大运河文化遗存,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遗迹一共有5处,其中河道3段,包括西城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什刹海、东城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玉河故道、通州区通惠河通州段;遗产点2个,包括西城区澄清上闸(即万宁桥)、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除了通州通惠河段河道外,余下皆分布在万宁桥附近。 【编辑:卞立群】
-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拿捏好“轻重之间”与“方寸之变”
2022-03-04 -
古今通衢 传承文脉 千年大运河见证火炬传递
2022-02-12 -
古今通衢 传承文脉 千年大运河见证火炬传递
2022-02-07 -
古今通衢 传承文脉 千年大运河见证火炬传递
2022-02-07 -
古今通衢 传承文脉 千年大运河见证火炬传递
2022-02-06 -
古今通衢 传承文脉 千年大运河见证火炬传递
2022-02-06 -
古今通衢 传承文脉 千年大运河见证火炬传递
2022-02-05 -
东西问|朱炳仁:中国大运河如何向世界展示“活着”?
2022-01-03 -
运河嘉年华启动 系列“文化+”活动将在通州举行
2021-12-31 -
运河嘉年华启动 系列“文化+”活动将在通州举行
2021-12-31 -
单霁翔谈北京中轴线:不仅要保护,还要“活起来”
2021-12-21 -
北京推进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建设通惠河等文化廊道
2021-12-18 -
2021京杭对话:在大运河看见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2021-11-12 -
2021京杭对话:在大运河看见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2021-11-12 -
活态传承让大运河文化流淌起来
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