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四代人醉心“葫芦纹身”: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中新网兰州4月24日电 (闫姣 高莹)兰州市阮氏家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刻葫芦,四代人传承至今已近九十载。从在葫芦上雕刻国学,到延伸至动漫,“葫芦纹身”在他们的推动下,随着时代变化也并未停滞不前。
雕刻、上色、清洗……4月下旬,位于兰州市黄河边的阮式刻葫芦传习所内,第四代传人阮熙越伏在案头,简单几针便刻出一个烹茶童子,形象逼真、趣味十足。她母亲阮琳坐在一旁,时而静观不语,时而讲讲雕刻技巧。
阮熙越出生于刻葫芦世家,整个家族几乎都会这项技艺,但每个人的雕刻内容与风格又不尽相同,阮熙越的外公善雕山水,母亲精攻人物,舅舅喜刻名著,姐姐乐于书法,而她更爱意境与留白。
图为阮熙越将“绿马”等社会热点创新融入刻葫芦,制作出茶叶罐,增加其实用价值。(资料图) 阮熙越供图在传习所的刻葫芦作品陈列架上,阮氏四代人的作品众多,有鸡蛋葫芦、疙瘩葫芦,雕刻了十八罗汉、四大名著、仕女图、书法等,造型独特且多样,葫芦直径4厘米至7厘米不等,有的微雕技艺极其精湛,雕刻字体逾千个。
阮熙越是“85后”,儿时的玩具是各类葫芦。因耳濡目染,上小学时便能自主简单雕刻。她坦言,家人从未在传承技艺上施压,这反而让她在宽松的环境下“渐学渐入迷”。
大学毕业后,阮熙越成为一名兰州非遗陈列馆的讲解员,刻葫芦的前世今生是她的必修课之一。随着深入了解,她越来越喜欢刻葫芦,“觉得内心得到了滋养,刻出来的作品也更纯粹。”
出于个人爱好、家族技艺传承使命感、外界鼓励等原因,阮熙越坚定了成为刻葫芦传人的信念,并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丰富填充色彩,制作茶叶罐等文创产品,增加其实用价值。在葫芦上刻画“绿马”“旅行的青蛙”“哪吒”“冬奥”等社会热点内容,让曾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圈粉”了一批年轻人。
兰州刻葫芦历史悠久,作品造型精美,远销海内外,也作为一张旅游名片,存在于兰州市大街小巷。(资料图) 高莹 摄“酒香也怕巷子深。”阮熙越注意到,传统刻葫芦艺术品雕刻技艺复杂且昂贵,不太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风格和标准。于是她开办刻葫芦DIY体验与非遗研学课程,通过亲手制作与互动,让年轻人体验“脚步慢下来,深入了解这个城市”之感,成品还可送给远方的朋友或家中父母,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媒介。
兰州刻葫芦最早起源于魏晋,由往来于古丝绸之路的胡商带来,经当地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随着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雕刻内容多以国学为主,工艺精湛、造型精美,远销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完)
【编辑:王禹】-
“活起来”的甘肃非遗,离“火起来”还有多远?
2022-03-31 -
走近《读者》:从故土出发,情怀沁润在字里行间
2022-03-29 -
兰州女子太平鼓队30载创新传承:柔中带刚呈“人鼓合一”
2022-03-03 -
西北民谣频“出圈”,流量密码里有“根”“魂”“韵”
2022-03-02 -
山西匠人烙刻“福禄”人生 “宝葫芦”远销海外
2022-03-01 -
葫芦烙出“金” 山西农妇“火笔”勾画幸福
2022-02-28 -
新疆手工艺人痴迷葫芦雕刻 令千年壁画华彩“重生”
2022-02-27 -
平均年龄70岁兰州鼓子“说唱队”:台下练曲百遍 盼年轻人加入
2022-02-22 -
虎跃新春迎冬奥 博物馆里过大年
2022-02-12 -
甘肃:非遗线上线下传情
2022-02-12 -
甘肃非遗线上线下寻年味:穿过云端的乡愁“不打烊”
2022-02-12 -
甘肃非遗线上线下寻年味:穿过云端的乡愁“不打烊”
2022-02-07 -
甘肃:非遗线上线下传情
2022-02-07 -
虎跃新春迎冬奥 博物馆里过大年
2022-02-07 -
虎跃新春迎冬奥 博物馆里过大年
202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