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玫瑰”绽放三星堆:“她力量”撑起考古发掘半边天
中新网广汉7月15日电 题:“田野玫瑰”绽放三星堆:“她力量”撑起考古发掘半边天
记者 贺劭清 岳依桐
拿着厚厚一叠标着定位坐标、器物类别的分装袋俯身于悬空操作台,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女博士何晓歌和同事开始进行三星堆8号祭祀坑内海贝的提取工作。向下望去,坑内层层叠叠的青铜器、金箔片让人眼花缭乱,要在其中准确找到小如蚕豆的海贝实属不易,但对这两位多次参与田野考古发掘的女生而言,这点挑战她们早已能轻松应对。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女博士何晓歌和同事提取海贝。张浪 摄作为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中最大者,相继出土了大量“国宝级”青铜重器的8号坑有着“聚宝盆”的美誉。当世人为顶尊蛇身人像、青铜神坛、大型青铜神兽的铸造工艺、青铜美学惊叹时,很少有人知道,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女性正越来越多。负责8号坑的考古队伍便有超过半数像何晓歌这样的“田野玫瑰”。
“我非常喜欢田野考古,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在田野考古中的身影。”在参与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前,何晓歌已参与了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的调查发掘。她介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中,女生数量目前已经超过男生,这也客观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田野考古不再仅仅是刻板印象中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女博士何晓歌和同事提取海贝。张浪 摄中国考古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此次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体现得淋漓尽致。何晓歌参与的8号坑外修建了透明钢结构的恒温恒湿工作舱,工作舱不远处就是可以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的现场实验室,最先进的加速器质谱仪甚至可以将测年误差控制在正负25年之内。
何晓歌介绍,8号坑的北大考古队分为发掘、记录两个小组,为最大程度保护坑底文物,大家把“慢工出细活”用到了极致:每发掘一层就会进行全坑3D扫描,给每一件器物标上三维坐标,同时为出土器物“量身定制”硅橡胶翻模外壳,减少文物在采集、运输、存储过程中的损坏风险。“每隔一段时间文保老师还会来对坑底文物进行监测,测量色差、锈蚀情况,及时制定文保方案。”
虽然8号坑已提取了不少“国宝级”文物,但目前坑底还有三星堆最大青铜神兽、铜猪鼻龙形器等造型夸张、工艺精湛的青铜重器等待提取。“我们最早发现了它(猪鼻龙形器)身子长管状的部分,有猜测是水管,也有猜测是象牙套,把上面的器物提取后才发现,这个管子的头部呈兽首形状,整体的头部有点像猪。”何晓歌说,猪鼻龙形器究竟用于什么至今仍无定论,同样奇特、夸张的未解文物在三星堆还有很多。
祭祀坑内等待发掘的文物。张浪 摄“现在有许多高中毕业生计划报考考古专业,但真实的田野考古可能和部分人的浪漫想象有点偏差。”何晓歌说,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并不是每一天都能遇到惊喜,更多时候考古队员们面对的都是一些繁琐、细碎甚至略显枯燥的工作。要真正进入这个行业,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否耐得住寂寞也同样重要。
夕阳的余晖为考古大棚镀上一层暖暖的金色,同时也意味着一天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束。何晓歌和队友们小心翼翼地为8号坑覆盖上了一层隔灰避光的黑色薄膜后,才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离开发掘舱后,这位女生还不住向后回看,像是与老友告别。“肯定会对自己发掘的器物(到底是什么)有所期待,我会把我的猜测写在今天的日记中,等待文物全貌揭露的那一天。”(完)
【编辑:王诗尧】-
“马踏飞燕”玩偶何以走红
2022-07-13 -
“我在三星堆修文物38年”:文物几乎都是孤品 修复须有绝对把握
2022-07-11 -
三星堆“文物医生”任俊锋: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齐头并进
2022-07-09 -
“丑萌”铜奔马走红:文创破圈如何让人眼前一亮
2022-07-08 -
近400件(套)文物再现考古发现中的长沙
2022-07-06 -
东西问丨任万平: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大展是如何诞生的?
2022-07-02 -
北京办理文物市场行政执法“第一案” 涉案青铜器系西周和春秋时期文物
2022-07-01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都兰出土唐元纺织品文物
2022-06-30 -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京亮相 带观众纵览50万年历史画卷
2022-06-25 -
见证中华文明之美 一批定窑文物亮相广州
2022-06-21 -
浙江考古招新 为啥把考场搬到田野上?
2022-06-18 -
跨越3000年 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再“合璧”
2022-06-17 -
中国实施多项技术建丝路文物“数字档案” 探个性化“复原套餐”
2022-06-16 -
从12K到裸眼3D 央视频再启三星堆直播解锁国宝“新视角”
2022-06-15 -
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政府共建敦煌研究院
2022-06-12